針對虛擬通貨發展現況及主要國家監管措施,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於立法院財委會上承諾,首次代幣發行(ICO)發行若涉及有價證券或股權發行,金管會將在2019年6月底以前,訂定相關辦法。
有鑒於今年11月亞太防制洗錢組織(APG)即將來台評鑑,為避免因為缺乏列管虛擬通貨的洗錢風險,而被降低評鑑等級,台灣的監管機構,最近因而開始頻繁地討論有關虛擬通貨的監管政策,並將有關虛擬通貨的監管方向,圍繞在「反洗錢(AML)」議題上。
但究竟為何人們對虛擬通貨有著高度洗錢疑慮?ICO詐騙案件的比例,又為何如此的高?在投入以前,你一定得先知道有關ICO的三大風險!
涉及詐欺及騙局
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ICO)是一種為特定的區塊鏈項目籌募資金的方法。項目方首先必須將研發項目及相關權益,詳盡地羅列於一份「白皮書」(white paper) 中,並透過網路,向投資人發布這份白皮書。
藉由向大眾發行數位代幣(Digital tokens),項目方便能換取主流虛擬通貨(如BTC或ETH)或現金,進而為其研發的區塊鏈項目籌募資金。
然而,由於ICO一般皆以研發新科技項目為目標,白皮書中也常常充斥著區塊鏈產業術語,在投資者對相關資訊不甚瞭解時,犯罪者時常把ICO包裝成頗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並以高額回報作為交換,藉此誘騙投資者投入資金,導致投資者因此誤入詐騙陷阱,犯罪者捲款潛逃的案例,也時有所聞。
沒有實體資產支持
在還沒有完成募資之前,許多的ICO背後,幾乎是沒有任何實體、有價資產作為支持的,此外,項目方也還未真正推出實質產品、出售產品並創造營收。這些ICO項目所擁有的,充其量只是一個「構想」。
也就是說,ICO的價值都是建立在「信任」上,萬一進行ICO的項目方並無如期完成其研發的區塊鏈項目,或是其中有任何環節出錯,ICO的價值將歸零,投資人也會一無所有,這使得ICO具有高波動性及高度投機性,也容易淪為泡沫。
洗錢及恐怖融資疑慮
由於虛擬通貨擁有匿名交易、網路跨境流通,以及快速集資等特性,使得潛在的洗錢及恐怖分子,時常將其視為一種能規避傳統監管體系,進而籌集非法資金的手段,這也讓ICO容易淪為洗錢及資助恐怖行為等犯罪工具。
也因此,如何監管涉及ICO的犯罪行為,現已成為各國監理的一大挑戰。
在台灣方面,今年8月,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曾表示, 已從銀行端方面,開始厲行「實名制」,意即所有交易平台的投資人,包括「虛擬通貨平台」及「平台使用者」,都必須以其銀行戶名進行交易。監管單位希望能從平台方面,來加強客戶審查(EDD)、控管交易、杜絕洗錢犯罪,並藉此遏止相關的犯罪行為,避免ICO淪為新型犯罪工具。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