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人袁惟仁日前在上海不小心跌倒,導致腦溢血中風。送醫後發現腦部另一側還有腫瘤,緊急開刀手術後,目前暫無生命危險。
腦血管疾病一直是國人多年來十大死因的前五順位,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去年因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為11755人,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
不過每個人都該知道,腦中風的發生並非偶然,而是長期累積下來的,所以腦中風一定有前兆。如果能及時發現並且治療,有9成的腦中風可以透過危險因子管理得到預防;掌握黃金治療3小時,更是能大大減少因腦中風死亡,或失能殘障的風險。
腦中風可分為暫時性腦缺血(小中風)、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
暫時性腦缺血代表腦部血液流量不足,雖然通常症狀不會持續很久,但如果沒有加以注意而錯失黃金治療期,很有可能會演變成真正的腦中風。
缺血性腦中風也被稱為梗塞型腦中風,為最常見的中風類型。因為腦部血管病變,使血液無法順常流通,進而產生血塊並造成阻塞,最後使腦部缺血。
出血性腦中風的死亡率是3個種類中最高的,其發生原因通常與血壓有關,導致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肥胖、年長、天冷、服用抗凝血劑等。
國健署結合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推廣中風口訣FAST(FACE、ARM、SPEECH、TIME)中文譯為:「臨微不亂」。
「臨」代表突然感到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微」代表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不」代表口齒不清或無法清楚表達;「亂」代表看到以上任一症狀,應立刻記下發作時間,並通知119緊急送醫,爭取黃金治療3小時。
(首圖為示意圖 取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