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pixabay)
每到了選舉旺季,走路工、爆料、抹黑/紅、配票等名詞就不斷浮出;前三者大家應都耳熟能詳,那配票是什麼呢?
假設說,某一黨推出三位立委候選人A,B,C,其中A的支持度奇高,另兩人支持度平平,那為了雨露均霑、使三人都當選,該黨會發出文宣給忠誠選民,希望他們按照某個分配依據投給三個候選人,比如身份證號碼最尾碼1,2,3,4投A、5,6,7投B、8,9,0投C,藉由各種配票方法,將原本屬於A的選票分一些給B,C,以期能大獲全勝。
配票的分配依據有很多種,比如要求選民以出生在春、夏、秋、冬四季之分投給不同的候選人,或是與選民約束說哪一里、哪一村的選民「負責」讓某一候選人當選。
配票並不是萬試萬靈,它需要一些條件的配合,比如足夠大量的忠誠選民、精準度夠高的民意調查、宣傳與溝通能有效下達選民等等。另外,有時配票搞不好會弄巧成拙,比如2004年立委選舉,民進黨操作配票,期望讓一些把握度不高的候選人選上;後來果然搶救了一些新人,卻讓沈富雄、段宜康等原本在民調前段班的候選人意外落馬。忠誠的選民畢竟是有限的,若過度配票,一些原本支持率高的人可能會票源流失過多而落選。其實配票在某種程度上違反了民主精神。
配票這種方式不是台灣獨有,香港選舉中也能見到,而台灣第一次的配票策略是在第三屆立委、國代選舉中由新黨競選負責人趙少康提出,結果策略實施成功,新黨立委席次由原來的7席爆增至21席。
後來配票策略被民進黨多次採用,成為競選利器,比如上述以出生在四季中哪一季以分散票源的配票方法,就是1995年由民進黨發明的策略,暱稱為「四季紅」,效果卓著。2004年立委選舉民進黨更操作了一次經典案例,許多同選區的配票候選人差距不過數百票,分配得十分剛好,一起當選。那年嘉義縣、台南縣、台北市北區、高雄市北區等選區幾乎都大獲全勝,成績輝煌。
現在各個大黨都會使用配票策略,但前提是對選民的掌握程度要夠高、忠誠選民要夠多,這樣配票的票源充足,才有較大的成功希望,不然可能會弄巧成拙,使當選機率高的候選人不幸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