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就像是一場馬拉松,跑到越後面就越困難
CV智識-余洋洋 / 何渝婷編譯
2019-11-20 11:50

(示意圖/取自pixabay)

 

長尾效應:美好願景與骨感現實

 

發展自動駕駛技術的一個理由是,自動駕駛比人類駕駛更優的安全性。當道路上跑的車輛,都是自動駕駛車輛的時候,因為所有的車輛都會非常遵守規則,整個交通從而都會是安全的。

 

「自動駕駛的安全性測試需要行駛至少2.5億英里。」「江淮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研究院」自動駕駛設計部技術副總監吳瓊,引用了業界專家的數據,「高效的仿真測試,是自動駕駛達到這一目標的必經之路。」

 

2019年7月,Waymo技術長德米特里·多爾戈夫在「Sessions:Mobility大會」上表示:「Waymo已經在現實世界中路測了1000萬英里,在模擬世界中測試了100多億公里。」

 

1000萬英里距離2.5億英里顯然還有很遠距離。

 

哥倫比亞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霍德·利普森(Hod Lipson),在其2017年出版的《無人駕駛》一書中提出,只要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記錄,能夠超過人類駕駛員的平均水平,那它就是足以「造福人類」的。

 

統計數據顯示,每20萬英里,人類駕駛員就會出現一次非致命性碰撞,那麼只要無人駕駛技術在安全性上優於人類駕駛員,就可以了。

 

美國車輛一年總行駛歷程約為4.8兆公里,據此可以推算出平均每200萬公里,會發生一例受傷事故,每1.47億公里會發生一例死亡事故。

 

而現在在全球範圍內,僅有Waymo一家的自動駕駛技術,能夠達到與人類駕駛事故率不相上下的水平。換句話說,除此之外的絕大多數自動駕駛公司,其提供的自動駕駛技術安全性目前仍低於人類。

 

但同樣,對於自動駕駛領域來說,把自動駕駛打造成量產,賣向終端消費者,安全是繞不開的坎,是整個產業需要考慮的問題。 而且,首要考慮的是,要如何證明自動駕駛比人類駕駛更安全,因為人類駕駛已經很安全了。

 

「我們花了大約10%的時間和精力,輕鬆實現了90%功能,但是接下來我們要花上90%,甚至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實現剩下10%的功能,這是自動駕駛領域的現狀。」 如博世汽車蘇州有限公司高階經理黃羅毅說,這剩下需要用90%的精力,去解決的10%的問題,正是自動駕駛的安全問題。

 

發展自動駕駛,除了車「到位」,路也需要適配。單車智慧發展到一個瓶頸之後,不少企業著手從車路協同尋求突破。

 

在過去的幾年裡,中國與美國一直是自動駕駛發展的焦點區域。在一開始,中國也走了一條與美國相似的路線,就是強調單車智慧化,傾向於把所有的運算負荷和感知負荷,都放在車上解決。

 

但從去年下半年,整個單車智慧熱度下降,行業開始慢慢意識到:讓車不需要任何外力就能實現相對安全的自動駕駛,這在實踐中非常難做到,車路協同或許會是另一個答案。

 

「路和車逐漸在往一起靠,許多企業開始建車路協同研究院,許多相關的主題會議上,參與的企業類型多了,比如路的設計單位、建設單位都開始參與進來。」四維圖新車路協同研究院產品經理孫偉,向CV智識描述這一年感受到的行業變化。

 

參與者中有華為、中興、大唐這樣的通訊領域企業,有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科技企業,有高新興、千萬科技等智慧交通玩家,有做ETC的金溢科技、萬集科技等,還有自動駕駛創業企業,比如希迪智駕以及包括如四維圖新在內的地圖廠商。

 

在車路協同領域工作多年的龐宏亮表示,「無論中國政府的各部委,來去推動建示範區也好,推動車路協同發展也好,它的落地點不外乎就是要解決交通的問題:一個是擁堵,一個是安全。比如在高速公路上,一般高速公路主要的事故是碰撞,二次碰撞也非常普遍,佔了20~40%左右,高速管理局就可以利用車路協同技術進行提前廣播,避免交通事故發生。」

 

自動駕駛越來越像一場馬拉松,越跑到後面越困難。這條路依然漫長,但仍有人在繼續走,在終點,也仍有人等著迎接這場馬拉松的勝利者,畢竟,完全自動駕駛的實現,意味著對人類交通安全的極大保障。

 

為保障駕駛安全而生的自動駕駛,目前階段反而並不安全,因為人們對自動駕駛的認知產生了偏差:他們將自動駕駛的明天,當作了自動駕駛的今天。

 

對於要將自己未來的交通安全,交給自動駕駛的人來說, 對於車禍原因的調查,則比車禍本身更加重要。

 

畢竟,相關外媒報導稱,最近Waymo的無人計程車中,已經徹底沒有了任何安全後備司機,一輛空車在街上自己駕駛、主動前來接送市民。

 

但面對安全問題,企業還是應該腳步放慢一點、對待問題仔細一點、解決問題更耐心一點,除此之外,更好的方法還有待探索。

 

本文為愛范兒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Uber自動駕駛車禍判決:人沒監督車?車沒監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