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式商業的春天已來:尊重常識、敬畏規律
陳菜根/張詠晴編譯
2019-03-14 17:59

 

寒冬過去了,但害死人的反而不是隆冬的寒氣逼人,而是倒春寒的當頭棒喝,雖然春天早已來臨,可北京的冷風還是把人吹得瑟瑟發抖。

 

大自然的規律,是不可逆的。寒來暑往、陰晴圓缺,時刻主宰著動植物的生命週期,任誰都無法逃脫它的把控,就像預先設定好的遊戲規則一樣,你只能被動地去遵循它的算法、權重和參數,然後主動做出自洽的適應。這告訴我們,在經營自己的生活和事業時,也盡量按照大自然教給你的秘訣去做:尊重常識、敬畏規律。

 

過去一年半的歲月裡,對於我而言,是個莫大的轉折。在確定排除了意淫的情緒因素之後,分散式商業成為了我最重要的研究和實踐課題,甚至直接帶著現金和一幫兄弟,扎進了這個充滿無限想像的市場裡,縱然在很多人眼裡它像個烏托邦、而自己活像個滑稽的唐吉訶德。

 

短平快的日子裡,談信仰越來越顯得奢侈了,但在我的認知裡,信仰這個詞兒一點兒都不高大上,相反,它之於一個人的作用,取決於「信仰」倆字前面加設的定語。經過深思熟慮後的信仰,它會支撐你越過驚濤駭浪、披荊斬棘,而跟風追逐的信仰,它會在風口消失的一剎那、把你打包成殉葬品。

 

回歸到分散式商業這個話題,它就像一個奇怪的懸浮體,閃爍著熹微的晨光、盤旋在芸芸眾生之上,或許要為陳舊的商業帶來些什麼訊息。

 

這兩天,一個投資人朋友說,他們從華爾街得到的數據顯示,每天從炒幣市場逃離的資金達到了1000萬美金,拿當下的區塊鏈市場做映射,你就會發現,幣圈、鏈圈、礦圈,這個創造了無數財富神話的商業群體,正面臨著事實上的分崩離析。孱弱的食物鏈,隨著鮮血外溢和人才更迭,區塊鏈這個行業又開始了結構重組。我們的種子輪投資人說,他前段時間去螞蟻金服訪學,看到阿里在區塊鏈技術和場景上的深耕,驚嘆的瞠目結舌。是的,巨頭殺進來了,戰爭還沒打,戰爭也許就已經結束了。

 

關於分散式商業形態,可以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描述:

 

你去逛街,看到一家不錯的餐廳,臨近中午,就進去點了一份飯,掃碼支付了30元,打了9折,其中1折以餐廳專有的加密積分返到你的錢包裡,吃飯過程中,你發現口味不錯,而且館子的客流量挺大,看起來這家店的生意不錯,也想成為它的股東,然後就掃了一下桌角的QR Code,打開網頁就進入到這家店的數位資產交易市場,可以看到這家店的資訊披露,包括店面資訊、財務報表、食客點評、榮譽等,覺得這家店可以賺到錢,就買了這家店1000元的數位資產憑證(token),每月享受分紅。飯後,你叫了一輛共享計程車,去了理髮店、電影院、便利店等,享受這些服務的同時,也參與投資了他們的投資,獲取他們的分紅收益,還可以透過投票、互動等方式,在線上社群裡參與這些項目的經營。

 

這個就是未來要發生的場景,甚至用不了多久。有人說,這是痴人說夢,不可能發生。2014年的時候,在一個咖啡館裡,我參加了一次支付寶的線下活動,工作人員現場演示掃碼支付,當時整個過程笨拙的要命,但4年過去了,行動支付成了我們的日常。

 

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大地上,你可以不帶1分錢現金,一部手機暢通無阻。4年前,誰要是給你描述行動支付的生活方式,你肯定笑他白痴,而今天,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質疑「逛街買賣資產」的場景呢?

 

從資訊行動化,到結算行動化,再到資產流轉的行動化,這是一個必然發生的過程,也是分散式商業的演進路徑。智慧時代,海量湧現的結構化數據,會成為商業基礎設施。

 

在過去的歷史上,我們經歷了短缺經濟、實體經濟、互聯網經濟,接下來,我們將進入區塊鏈經濟的世界,即分散式商業。

 

一、短缺經濟的典型特徵是「所需即所想」,此時此刻可以想像一下賣火柴的小女孩;

二、實體經濟的典型特徵是「所見即所想」,即當你看到隔壁家有了一台大彩電後,你也想擁有它;

三、互聯網經濟的典型特徵是「所見即所得」,即你看到一件不錯的東西後,直接點擊購買連結就等著收貨了;

四、區塊鏈經濟講求的是「所見即所有」,也就是剛才那個場景,看到這家店不錯,就掃碼成為它的股東,即所有者。

 

商業演化的過程,就是消費者主權回歸的過程,即消費者從原來的被動接收,到後面的選擇和點評,再到接下來的權益流通,儼然已經攀升至食物鏈的頂端。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巴比特專欄 | 分布式商業的春天已來:尊重常識、敬畏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