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懂得讓音樂設計一下你的耳朵!
專欄作家林采韻
2016-07-09 10:51

最近看到聽到許多音樂被設計,它們在劇場、在舞作裡、在音樂廳的舞台上,這些音樂有的是原創,有的是被編輯,有的重製再利用,這些作品呈現的方式,或許與過去傳統認知的「作曲」或「演出」概念有差距,卻是不能被忽略的狀態。

  

劇場是一個每個環節都充滿創意的地方,劇本、舞台、燈光、服裝,過去音樂多數的時間,是直接用現成的,一方面節省製作成本,另一方面懂劇場的音樂創作者不多。不過近年來,在劇場使用的音樂,原創需求大增,就算是採用罐頭音樂,選擇和使用的方式段數也愈來愈高,讓人很難忽視。   

 

過往提到作曲,好似學院派的現代創作才是正道,如此傳統的框架,或許只存在少數人心裡,但因為學生在校園的日子往往必需勤刻音符,少有機會被允許分心。因此當劇場開始有能力負擔,或感受到音樂被設計後的絕妙效果,或發現委託創作比支付版權費來得有效用,這時卻發現,有志或有能力在劇場打拚的科班作曲家好像有限。因此,可以發現,現在活躍於劇場的音樂創作者,許多都是非傳統科班產出但有底子的好手,他們所受的作曲訓練或概念,多數很清楚不是用來譜作交響曲、歌劇,代表的是另一種台灣音樂原創力。   

 

近來經常出現在劇場的人名包括陳建騏、柯智豪、王希文、李世揚、王榆鈞、李哲藝、冉天豪(主攻音樂劇)等,其中林桂如、林芳宜等稱得上有玩心的科班作曲家。論起這些人的背景,陳建騏淡江大學會計系、王希文台灣大學政治系、王榆鈞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李世揚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主修鋼琴、冉天豪政治大學英文系、李哲藝原本是豎琴演奏家,柯智豪則從小學音樂但不走科班路,曾赴美國專攻流行、爵士的柏克裡音樂學院進修。   

 

 

劇場或舞蹈音樂有時如同電影配樂一般,好的存在將為舞台增添加倍效果,有時音樂還能扮演角色。配合不同的劇情和形式,音樂設計(以現成的音樂加以編曲調配,或著只是音效)或作曲者必需擁有變色龍的身段。柯智豪曾是好客樂隊成員,喜玩電音,他和朋友研發的「Chord & Major」耳機還獲法國金音叉獎的肯定。他的音樂作品如其節目單簡介,涵蓋古典到實驗,演唱會到電視電影舞台配樂。《Solo Date》、《洋子》、《純屬張愛玲個人意見》、《百年孤寂》、《服妖之鑑》只是他過去幾個月舞台作品的抽樣,他的量多到一個月需要東西南北闖蕩,去年他與導演王嘉明合作的《理查三世》,整劇以現場爵士樂配合演出,將角色性情、場景氛圍刻畫得過癮。  

 

李哲藝除了豎琴演奏家、作曲家,還具指揮身份,他的作品也屬多產,類型也很多變,歌仔戲《文成公主》、音樂劇《釧兒》、街舞劇《夢舞街》、現代舞《沙度》等,他作品間曲風差異甚大,時時具有冒險精神。陳建騏出道甚早,已被定位為劇場音樂的「王牌」,香港導演林奕華的作品,音樂設計絕大部份出自他手,導演黎煥雄的幾米音樂劇三部曲,全由他打造。此外他還是知名唱片製作人和索尼音樂總監。   

 

王希文也是鬼才一個,作品從劇場出發,之後朝電視電影發展,台南人劇團《木蘭少女》、當代傳奇《仲夏夜之夢》、全民大劇團《情人哏裡出西施》、綠光劇團《八月在我家》,電影《翻滾吧!阿信》、《總舖師》、《十二夜》等都有他的原創。冉天豪對於音樂劇情有獨鍾,在台灣原創音樂劇的路途上一路堅持,因為專注開創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而他的曲風可以非常史詩,也可以很都會,可以很流行,也可以很雋永,台語音樂劇《隔壁親家》、《渭水春風》是他的創作,《寂寞瑪奇朵》、《天堂邊緣》也是他的音符。   

 

這些音樂的創作成果,無論是原創還是設計,因為包裹在劇場或舞蹈的世界,一不小心就被聆聽音樂的人給疏漏了。然而他們的存在,卻增添台灣音樂創作世界的風采。事實上,在國藝會常態音樂補助裡的委託創作項目,申請資格上特別標註:舞團、劇團或多媒體團體委託,配合演出發表之音樂創作亦可由團體提出申請。如此美意,正反應時勢所需,但幾年來相關申請者相較有限,與現實狀況有些落差,另有可能是評審針對相關申請,採較高的標準,導致申請者怯步,或此細項還有許多團隊沒有接收到。

 

看來,音樂設計,還是要被設計一下,下次有機會進劇場,記得讓音樂設計一下你的耳朵。                  

 

原文刊登於七月號Muzik雜誌 ,原文標題:音樂被設計

 

延伸閱讀:颱風尼伯特毀滅台東!比地震更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