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第一口檳榔多源於親友,你知道檳榔是一級致癌物嗎?
何渝婷
2019-07-26 13:55

根據衛福部107年死因統計和國健署105年癌症登記資料,「口腔癌」位居國人癌症死亡原因即發生人數第5位,每年約有3千人死於口腔癌。

 

另外,根據國健署「107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首次嚼檳榔的來源為親友的比例佔了7到8成,原因大多出自好奇。

 

口腔癌與嚼食檳榔的習慣息息相關,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早已把檳榔列為第一級致癌物(Group 1A carcinogens),代表有足夠證據證明它對人類致癌。

 

由於口腔癌為台灣最常見的頭頸部癌,國際頭頸部腫瘤聯盟將每年的7月27日訂為「世界抗頭頸癌日」,希望能提升國人對口腔癌的正確觀念,並宣導遠離口腔癌的原則。

 

國健署也強調,根據國內研究,嚼檳榔者相較於未嚼檳榔者,使用非法藥物的比率高達15倍,所以拒絕因好奇而嘗試第一口檳榔非常重要!

 

對抗菸檳誘惑

 

為杜絕嚼食檳榔對身體健康帶來的危害,應避免因好奇而嘗試菸、檳榔等成癮物質。尤其青少年接觸檳榔大多是出自好奇、探索,與成年人因工作因素而接觸有其差異性。

 

及時戒檳榔

 

想要預防口腔癌,最基本的辦法就是戒除嚼檳榔的習慣。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嚼檳榔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沒有該習慣者的28倍;若嚼檳榔又吸菸,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89倍;若同時有嚼檳榔、吸菸、喝酒三種習慣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比完全沒有這些習慣的人高出123倍。

 

定期篩檢

 

根據口腔癌篩檢服務學習網,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4成口腔癌死亡率。國健署也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及吸菸的民眾,或18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的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 進而降低癌症的發生和死亡率。

 

有病早治療

 

若口腔黏膜檢查出疑似癌前病變,或疑似為口腔癌。應儘速就醫確診,並遵醫囑治療及追蹤,因為早期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7成以上,但如果拖延病情到第3期,存活率恐只剩5成5。

 

(首圖為示意圖 取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