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產業也有信任危機,但這和區塊鏈的危機有點不一樣
孫副社長/張詠晴編譯
2019-03-22 16:29

 

在對知識與技能的渴求方面,目前人們的熱情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這一熱潮背後的另一個尷尬現實是_絕大多數人其實並不願意為相關的教學產品,進行過多真金白銀的投入。

 

相關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用戶在購買線上課程時的價位心理預期多在100~200元左右。用很多教育機構銷售的話來說,也就是一頓飯錢。這種情況的出現,與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導致人們在教育領域的預算不夠充裕固然有關,但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用戶很難確保自己是否能夠從市場上各種五花八門的課程中獲得足夠的「利潤」。

 

通俗的說,他們不能確定自己在這些課程中所獲得的收益、是否能夠覆蓋為之所付出的成本。而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於:教育產業的特性,決定了它的主要產品_也就是相關的知識、技能和證書,其收益和效果體現出來的週期通常都比較長,這樣一來,投資者便很難在中短期內對這筆投資是否物有所值,以及應不應該為之追加資金等問題進行一個為穩妥的判斷。

 

舉個例子:某些職業學校經常會承諾學員畢業後將會找到什麼樣的工作、月薪達到什麼樣的水平等等,但問題在於,這些學校的學員畢業並入職往往是入校兩三年之後的事情,在這期間,社會產業結構出現什麼樣的變化、預期的職位能否獲得理想的收入、相關的證書是否能夠得到外界的認可等等問題都是未知的,即便是最好的產業分析師也難以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進而給人帶來頗多不確定性。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教育機構所提供的產品不僅回饋週期較長、而且效果與收益也極難量化,例如現在某些針對幼兒的「創客教育」,對外宣稱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和審美水平,然而何謂「好的邏輯思維和審美能力」,目前從業界到用戶都沒有一個可以進行清晰效果認定的標準。可以說是在原有的不確定性上又增加了一層不確定性。

 

微信截图_20190322073633

圖:教育產業的最大痛點之一,在新品牌層出不窮的情況下,投資者給教育機構的投入是明確的,但從勞務市場上獲得的回報卻是不確定的

 

一方面是確定的課程投入,而另一方面是高度不確定的回報預期,兩下一對比,目前高呼著「求知似渴終身學習」、「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消費者們的猶豫態度也就不難理解。而如果想要解決這一產業痛點, 核心方法也非常簡單:在收益一側,提高消費者對於相關課程效果的預期,促使其對於教學產品的收益產生信任。

 

這一產業痛點似乎和區塊鏈技術「解決信任危機」的目標不謀而合,然而關鍵在於:教育產業這一場景中的信任危機、跟區塊鏈產業從業者所經常提起的信任危機完全是兩碼事_一般來說,當多個利益主體之間產生信任危機時,往往以下面幾種情況體現:

 

一是利益主體之間就「對方是否做了某件事情」互不信任,這種情況可以透過資訊即時上鏈、解決資訊不對稱,在利益主體之間創造信任;二是利益主體之間就「對方某件事情做得怎麼樣」而互不信任,這種情況就很難用區塊鏈技術來解決了,因為各方的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譬如在教育產業中,對於同樣的資訊和同樣的課程,校方可能覺得效果很好,而學員方面則可能會覺得效果很差。就算你把相關的資訊上鏈,對於在各方之間創造信任也是沒有什麼太大幫助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區塊鏈技術本身其實沒有辦法直接幫助教育機構與學員之間構建起信任的橋樑,因為這兩者之間的信任危機本就不是同一類。

 

儘管有觀點認為,可以將客戶對課程的回饋資訊上鏈、來為用戶選擇是否要信任教育機構方面提供可靠依據,但是問題在於:區塊鏈可以保證正常學員的相關評論無法被篡改刪除、但同時也會使得一些網軍或惡意評論無法篡改刪除。

 

從這點來看,教育機構如果想要獲得學員方面的信任,除了打磨自己的產品、並等待時間來證明之外,沒有其他的好辦法,因為套用金融產業和機械產業的術語來講,教育產品本身是一個「非標準化產品」,而正所謂眾口難調,「非標準化產品」的好壞,是很難簡單地用區塊鏈這樣的機器來證明與評判的。

 

微信截图_20190322074346

表:教育產業的信任危機和區塊鏈從業者所談的信任危機不是同一類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巴比特專欄 | 第二類信任:區塊鏈+教育的折戟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