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至歐洲TIR首運成功,中歐運輸開啟新模式
合作媒體:界面 / 陳培愷編譯
2018-11-30 16:26

11月26日,由中國新疆霍爾果斯市口岸啟運中國至歐洲TIR運輸——「中歐卡車特快專線」抵達波蘭,全程約7000公里,從啟程到抵達只用了13天。

 

國際道路運輸聯盟(IRU)秘書長翁貝托•德•布雷托表示,本次試運行的成功表明,卡車運輸為中歐貿易提供了空運、海運和鐵路運輸之外的第四種運輸方式。

 

TIR(International Road Transport)指的是國際公路運輸系統,是一個在聯合國《TIR公約》(國際公路運輸公約)基礎上,所建立的國際貨物運輸通關系統,使用該系統運輸的條件之一,是運輸方式必須包含公路。

 

使用TIR系統運輸,各國海關在貨物通關時,僅需核對TIR證訊息、檢查運載單元的海關關封,無需對運載單元進行開箱檢查,進而減少貨物在口岸的等待時間,降低運輸成本。

 

布雷托表示,TIR在成本、時效和靈活性方面,非常具有競爭力;尤其是貨物全程施加關封,過境國不開箱,使運輸安全和效率得到雙重保障。

 

本次運輸的貨運代理方是CEVA物流、上海美極特(Jet-rail)國際貨運有限公司和霍爾果斯中航信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由荷蘭艾爾布勒斯(Alblas)國際運輸有限公司承運。

 

 

卡車於11月13日下午,從中國霍爾果斯發車,途經哈薩克、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最終抵達波蘭,耗時13天。與空運方式相比,此項新的道路運輸服務,能節約近50%的費用;與鐵路方式相比,交付時間能節約十幾天。

 

CEVA物流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Torben Bengtsson稱:航空運輸市場正在不斷升級,為了找到替代運輸方案,我們一年前,就開始商討中歐道路運輸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此次試運行的成功實施,證明了歐洲中轉國接受中國,始發的TIR證書,消除了中歐道路運輸過程中諸多的障礙​​和不確定性。中國到歐洲的公路貨運蘊含巨大潛力,尤其適合貨品單價高、對時效要求高的企業。 

 

布雷託表示:這一里程碑將開啟中歐互聯互通新局面,促進中國與歐洲及「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多邊經貿的發展,幫助貨主及物流企業拓展運輸方式、提高通關效率、降低成本,實現政府、企業與貿易發展三贏局面。

 

截至2017年5月,《TIR公約》在五大洲共有70個國家,並已在58個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沿線65個主要國家中,42個國家已經加入《TIR公約》。

 

(以上圖文由界面新聞授權,原文:中國至歐洲TIR首運成功,中歐運輸開啟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