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團隊推出世界最大實驗室培育牛排,由真正的牛細胞3D列印
張成晨 / 何渝婷編譯
2021-12-15 15:52

(示意圖/取自pixabay)

以色列公司MeaTech 3D日前研製出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實驗室培育牛排,重量近110克。

牛排由取自活牛組織樣本的真正脂肪和肌肉細胞製成,不使用任何大豆或豌豆蛋白,煮熟後會產生令人愉悅的烤痕。

製作流程結合了細胞生物學、組織工程科學和精密生物列印技術。

(取自MeaTech 3D)

首先從組織樣本中分離牛幹細胞並進行繁殖,在達到足夠的細胞品質後,幹細胞被配製成與MeaTech 3D生物列印機兼容的「生物墨水」,再將其放入3D生物列印機,列印出來的「肉」在孵化器中成熟,幹細胞分化為脂肪和肌肉細胞,進而發展為脂肪和肌肉組織。

該公司表示,這種牛排「看起來、嚐起來、聞起來和摸起來都和養殖品種一樣」。

但我們並不能親自品嚐。這塊「世界最大」牛排,在觀感和尺寸上確實更像「肉」。2018年左右,在實驗室中生產的肉更像肉末,通常用於漢堡等「非結構化」產品。

與之類似的是,據每日郵報,今年8月,科學家們用幹細胞培育了世界第一條3D列印的和牛牛肉,他們說它有大理石花紋,看起來就像真的一樣。

MeaTech 3D在新聞稿中寫道,目標是開發一種真正替代傳統牛排的產品,最大限度地提高「基於細胞的成分」而不是非肉類成分。

首杯細胞培育咖啡的文章中,羅列了用動物乾細胞製造肉的好處,包括培育環境百分百可控、無菌也無污染;在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同時保護水源和土地;提取幹細胞的手術對牲畜造成的痛苦很小。

然而,細胞培養肉的生產可能需要大量能源,如果不是來自低碳來源,則可能會造成大量排放。

在世界範圍內,細胞培養肉已然成為趨勢。除了牛肉,雞肉、豬肉甚至鱸魚魚片,都在被各地公司以細胞培養方法製作,MeaTech 3D 自身也在開發豬肉和雞肉的細胞系。

不過,口感和經濟成本就另當別論了。培育一片薄牛肉需要大量肌肉纖維細胞,2018年另一個以色列團隊Aleph Farms推出的人造牛肉,一小塊的原型成本為50美元,但味道還需要完善。

在這個方面,MeaTech 3D或許也向前走了一步。歐洲美食研究所的Seren Kel指出,3D列印能夠創造更複雜的產品,這些產品可以真實地再現傳統肉類的味道、質地和口感。

但成本始終是個問題。據衛報,3D列印現在很普遍,MeaTech 3D尚未證明其技術可以擴大規模並以合理的成本生產牛排;另一家致力於實驗室肉類的公司Meatable,希望通過創建連續繁殖的細胞系,消除從動物身上重複提取起始細胞的需要。

就算我們想試試,牛排不會很快出現在我們的餐桌,從研製到上市有幾年時間需要等待。

2020年底,細胞培養肉首次獲得了監管機構的批准銷售。在當時,由美國Eat Just生產的「雞塊」通過了新加坡食品局的安全審查,該產品也比傳統雞肉貴得多,Eat Just表示,它在營養上與傳統肉類相同,而且最終會更便宜。

Aleph Farms執行長Didier Toubia曾指出,儘管創造了一種免屠宰的牛排,他們並不打算取代傳統飼養的草飼牛,「我們不反對傳統農業,今天的主要問題是集約化的工廠化養殖設施,這些設施效率非常低,污染嚴重,並且已經失去了與動物的關係」。

有產業內的公司認為,相比植物性肉類替代品,實驗室培育肉是最有可能讓肉食者擺脫傳統來源的產品;全球諮詢公司AT Kearney的Carsten Gerhardt則表示,培養肉將取代切塊的傳統肉類,更便宜的植物性產品更有可能取代漢堡和香腸。

但必須承認,培育肉不太可能在幾年內成為主流,除非它與傳統肉類的成本相匹配。

隨著生產過程從實驗室轉移到可擴展的商業設施,成本或許會下降。Seren Kel認為,需要政府投資數十億美元用於研究和商業化。

本文為愛范兒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以色列團隊推出世界最大實驗室培育牛排,由真正的牛細胞 3D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