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pixabay)
有些食品的價格range就是寬得嚇人,比如咖啡,比如拉麵。明明不值得那個價,商家卻理直氣壯似的標出貴桑桑的價錢。有時確實是理直氣壯,如果考慮到黃金地段的高額租金或豪華裝潢的所費不貲;但有些時候,成本不是定價的最大考量,比如店家為了快速佔有市場會訂出割喉價,把競爭對手搞垮。至於定價高得離譜的案例呢?該怎麼解釋?
定價與形象密切相關
定價與商品形象是「英雄造時勢」或「時勢造英雄」的循環辯證;舉例來說,來自先進國家的食品容易賣出「高貴」的價錢,價錢遠高出成本。久而久之,高價格成為那些舶來品的參考基準,如果有人想訂低價錢,可能會讓人覺得有點low。
雖然不公平,但部份種類的商品的基本定價就是比較高,能賺取較多利潤。如果商家想要營造較高級的形象,價錢就不能壓得太低,這樣不僅破壞行情,引同行怨恨,顧客可能下意識裡也覺得自家商品較low,甚至認為是賣假貨,才能那麼便宜。
賣越貴顧客越容易感到滿意
有些吃到飽餐廳,雖然食材成本與別家沒有太大出入,卻賣得貴一些,這是一種心理策略。價格較高的商品,人們會覺得比較有價值;抑或反過來說,人們買到CP值過高的商品心中本來就有「便宜沒好貨」的想法,一旦感到一點點不滿意,馬上就會對號入座到心中的偏見,失望的感覺因而變得明顯。
所以說,有時不一定是商家想賺取暴利,而是定價稍微高一點會讓顧客有較高的期待感,有時因而帶來更高的滿意度。
競爭導向定價法
如前所述,價錢與形象密切相關,因此如果定價高於競爭對手的商品,有時反而能收到奇效。在高階餐飲市場,人們對價錢的敏感度比較低,這時可提高價錢,以主動競爭的定價法去攻擊商品性質相近的商家。把高級感做出來,快速做出品牌鑑別度與口碑,有時反而能以CP值低的商品打敗那些價格較合理的商家;同時,也能避免削價競爭的困境,成為打壞整個市場行情的始做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