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文專欄】不想只幫台積電訓練操作員? 從一份碩士起薪報告 看台灣產學落差與合作
專欄作家林宏文
2022-09-29 09:35

最近104人力銀行與《遠見》合作調查國內「公私立碩士起薪Top5」,結果不論理工或商管,都由陽明交大、清大兩校輪流奪冠。不過,這份報告引發不少討論,其中來自台大的教授反應最強烈,並批評這種以薪資來論斷那個學校與科系比較值錢,是沒有意義的作法。

對於這個調查,我個人覺得還是很有意義,但重點是要如何解讀及看待這個調查。我認為,這個從2020年開始做的調查,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值得分析數據背後的原因和邏輯,因此我也寫了一篇分析文章,談未來十年台灣人才需求及產業蛻變的三個方向。

至於為何台大教授們的批判會如此激烈,我想應該很容易理解,因為台大的排名與數字都不太理想,被別人碾壓的感覺一定很受傷。不過,我覺得這其中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面向,尤其是在產學合作的議題上,我想再寫這篇文章來探討一下。

的確,光看各校碩士生薪資對比,其實意義並不大。首先,從企業用人的薪資條件來看,此份調查是用月薪中位數來做分析,但很多企業是以年薪進行人才招募,在計算基礎上,有可能忽略薪資以外的其他條件,並形成不夠精確或誤差的部分。

此外更重要的是,陽明交大資訊碩士生的薪資58K,台大碩士生則是55K,也不過就差3K,這種差別並不是太大,對於一個人三十年職場生涯來說,這不過就是一份起薪而已。人生際遇那麼長、挑戰那麼多,把眼光放遠,的確沒必要糾結在這一點點差距。

另外還有一個重點,我在寫完前一篇分析後,分享到幾個朋友群裡,也獲得不少回饋與提醒。例如有位朋友說,針對「起薪」的比較需要很謹慎,若把時間拉長,十年後再做一次調查,會不會「人文、生命科學、環境永續」的人才,比「數位、跨域、科技」更吃香?這位朋友建議,年輕學子不要追逐當紅炸子雞,可能才是正途。

另外還有一位醫學院院長也說,不要什麼都只看現在的薪水,這樣永遠創不出未來型產業,「多少醫學系學生,就是被10-20年前的薪水誤導來唸的?」這位院長致力於醫學、資訊的整合,是國際知名的醫學AI專家。

確實,薪資調查都是過去式,或許可呈現短期幾年內的現況,但很難反應中長期的趨勢改變,這是關注任何一種調查數字時,必需要有的提醒及警覺。

而且,我也要說,若把眼光再放大,把比較對象放在國外,一定又會產生不同的角度與思維。只把眼光放在國內大學,比較各校的碩士生起薪數字,就有如在一群矮個子中比誰高一點,台灣的碩士生起薪其實都很低,和國外大學比,只能說是業餘和職業選手的對比。

一位朋友的孩子目前在美國念機械博士,今年暑期到Honda汽車當實習生,結果他的月薪高達一萬美元,朋友都覺得好像是不是看錯了。當實習生都有這種身價,就不用提正式進入公司後會拿多少待遇。台灣島內自己比來比去,其實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若拿教授薪資來比,也是一樣的情況。台灣的大學教授薪資不過就是10幾萬元,大家都很辛苦,而且不必和歐美國家比,和亞洲很多國家的教授比,只能顯示台灣教授薪資實在太寒酸。

不只薪資差距的問題,我個人覺得,如今台灣的大學面臨的是更嚴厲的挑戰。在長期教育體制僵化下,台灣的大學進步很有限,但企業的進展飛快,如今國內已出現很明顯的產學落差了。

講到這裡,就不由得要想起去年底的李國鼎紀念論壇,當時聽到半導體產業界及學界兩位重量級領袖的對話,至今依然令我印象深刻。

當時的提問人是擔任過工研院、資策會及清大科管學院等單位的院長及董事長的史欽泰,回答人則是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

史欽泰說,早年他在美國求學時,暑假期間教授會介紹學生去東岸很著名的研究實驗室當實習生(intern),他覺得那些經驗對他日後的學習及工作有很大幫助,也有助於改善大家常說的「學用落差」。

史欽泰還說,後來有一次英特爾執行長來台訪問,提到英特爾每年暑假都會大規模招募intern,而且人數高達七、八百位。他覺得很納悶,為何在台灣科技公司中例如台積電,卻很少看到會招收實習生?

針對這個問題,劉德音的回答是,根據他的觀察,台灣的博士班學生通常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研究題目,大部分都由教授指定,但以他在國外大學的經驗,學生都要自己想題目,想完題目再去找教授,教授若說不行,就要回去再想,一直到教授點頭同意為止。

劉德音說,除了博士生研究素質不夠之外,另外他也感覺台灣的教授比較像公務員,薪水也很低,不像香港、新加坡教授薪水是台灣的兩、三倍,這對人才的培養會造成明顯的衝擊。

劉德音直言不諱的回答,翻成白話文就是,「你們的研究水準那麼低,怎麼能怪台積電不招實習生?」當時聽得我相當震驚,我看到當天坐在台下多位教授,大家也是臉上一陣烏青,應該是都有不小的受傷吧!

不只劉德音這樣回答,那天另一位與談人日月光執行長吳田玉,也舉了一個親身實例。他說,日月光積極投入自動化工廠,花了十幾年搜集各種資料,並自行發展半導體異質整合相關的演算法(algorithm),但還是覺得不夠好,希望從外部找專家來幫忙。

吳田玉說,他們在國內談了很多教授,發現都沒有很好的成果,於是就到海外去找,發現有一位傑出的演算法教授,並且透過成大半導體學院聘請他來,同時也把他指導的幾個優秀學生都找來,與日月光研發人員互動,最後解決了困擾許久的難題。

台積電與日月光是目前全球晶圓代工及封裝測試業的第一名,如今已沒有要追趕的對手,而是要面對各種前無古人的創新挑戰。我相信這兩位業界領袖講的都是實話,因為台灣企業已經走到世界的最前端,但台灣的大學腳步還沒有跟上,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台積電近幾年非常強化與許多大學的合作,除了與台灣少數幾所頂尖大學有合作,更廣泛和國際頂尖的東京大學、MIT、史丹佛等大學合作,只要是有潛力有前景的研究成果,我相信台積電、日月光都不會拒絕,重點還是,台灣的大學能夠拿出什麼東西和產業界合作?

記得兩年前,台大化學系曾經討論過要取消碩士班,原因是碩士班學生畢業後都去台積電工作,不想只幫台積電訓練操作員,而且碩士一畢業就去台積電工作,學生念博士班繼續深造的意願降低,對長期學術研究很不利。

當然,台大化學系最後並沒有如此做,至今還是繼續招收碩士班。當然,許多碩士生畢業後,還是加入台積電等半導體或其他電子公司,整個趨勢看起來並沒有變化,至於各大學博士班招生一樣沒有好轉,學生不念博士的情況並未改善。

前陣子,輝達執行長說,摩爾定律已經失靈了,但他講的失靈,是價格不會再那麼便宜了,因為高階製程的投資金額實在太大,但其實,製程技術的創新還會繼續下去,目前製程技術的發展極限,大家普遍認為是0.5奈米。

因此,如果還要再發展到0.5奈米,以明年台積電量產的是3奈米,接下來還有2奈米、1奈米及0.5奈米,以過去一代的研發至少要耗時兩年,但未來難度奠高,說不定研發時間要更拉長,意即台積電至少還有十幾年的挑戰等在那裡,亟待各方優秀人才一起合作完成,而且這些都是極端困難的挑戰,因為前無古人,沒有參考值,台積電必需獨自探險面對考驗。

所以,當台灣的企業正要開始接受大挑戰,亟需國內的大學提供更多的人才及研究資源時,我認為台灣的大學也都有共同的挑戰,那就是,別再管你是台大、政大,或陽明交大、清大,大家都有重要使命,那就是當台灣企業已經走在時代尖端時,你要拿什麼跟產業界交換合作?

因此,如果我是台大化學系系主任,我不會再去想停招碩士班的事,更不必去質疑,為何我們培養的碩士生「只能」去台積電上班?我反而會改變態度,以更積極主動的態度去和台積電等產業界連繫,請教他們接下來想做什麼事,在挑戰摩爾定律時,需要突破那些技術、材料,擺在前面的是那些障礙,然後再回來好好想想自己,台大化學系可以做什麼事,有什麼教授正在做什麼研究,未來可以貢獻那些價值給台灣產業界,一起與台積電接受世界的考驗。

如果全台灣的大學,都能夠這樣主動積極地去迎戰,我想應該有一半的爭論就可以平息下來吧?一旦大學可以找到自己的使命與方向感,做出更多可以讓產業界接受的東西,我相信劉德音、吳田玉等業界領袖,應該也會對台灣的大學有些改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