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阿茲海默症研究又一次失敗,全球研發成本已創新高
合作媒體:界面 / 陳培愷編譯
2019-09-12 10:10

本週發生了一件雖不起眼,但值得一提的事件。

 

9月9日,美國一家臨床階段生物製藥有限公司Neurotrope宣布,旗下Bryostatin-1在治療中度至重度阿茲海默症的II期臨床試驗中,沒有達到效果,從一開始到第13週的變化,均無統計意義,這意味著這項研究宣告失敗。

 

在第13週,在Bryostatin-1組中觀察到嚴重障礙患者的數量,平均增加了1.3個百分點,安慰劑組則增加了2.1個百分點。本研究試驗中包含多種二級結果測量方法,包括在第5、9、15週嚴重障礙患者數量的總得分變化。但經過試驗後發現,這些數據變化都得無統計學意義。

 

根據Eveluate的文章統計,該消息一出不僅讓Neurotrope的市值瞬間蒸發77%——約為4200萬美元,這一試驗的失敗也將本年度全球投資在這一領域的成本,提高至390億美元。

 

近幾年,研究阿茲海默發病機制的學者們,都將注意力首先聚焦於兩大因素:大腦中集聚的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兩者都與精神元的損傷死亡有關係,最終導致進行性感知功能障礙。

 

人們不斷的在尋找著解開阿茲海默相關迷思的辦法,但是它卻難以捉摸,據估計目前全球已有4000萬癡呆患者,其中絕大部分為阿茲海默症癡呆。

 

比如在最新的一期《老年精神生物學》(Neurobiology of Aging)雜誌上,美國聖地牙哥醫學院的學者就發現,如何觀察人們做感知測試時眼球擴張的情況,進而判斷此人是否有阿茲海默的遺傳風險。

 

研究的重點放在大腦內的藍斑神經元團(簡稱藍斑),它的功能在於調節認知功能,而上文提到的Tau神經元最早就是從藍斑中發現的,它較澱粉樣蛋白與認知感官的影響關係更加密切。

 

在感知測試中,藍斑刺激眼球反應(瞳孔放越大,大腦處理的問題就越難)。之前的眾多研究證實了輕度的認知功能障礙者,會較正常人展現出瞳孔擴散得更大,認知上將會更費力,因此科學家將瞳孔的擴散程度與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基因,認定為會互相影響。

 

以上圖文由界面新聞授權,原文:攻克阿茲海默症研究又一次失敗,全球研發投入已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