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連假即將到來。根據中央氣象局預報,台灣各地在未來一週大多為高溫炎熱的天氣,若有計畫出遊、長時間待在戶外的民眾,務必記得做好防曬工作,並且慎防熱傷害。
國健署也提醒民眾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
而熱傷害到底是什麼?又會對人體造成怎樣的傷害呢?
世界氣象組織(WMO)定義高溫為35度及以上的溫度,正常人的體表溫度為36.8度左右,若氣溫高於35度,人體熱量會不易散發、汗液不易蒸發,進而感到不舒服。「熱傷害」就是身體無法正常調節高溫,產生的一種急性疾病統稱。
高溫造成的熱傷害大致可分為幾種:熱水腫、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熱中暑。其中以熱中暑為最嚴重也最需要小心的症狀。
熱痙攣
當身體運動量過大、大量流失鹽分,造成電解質不平衡。身體會呈現肌肉疼痛、局部抽筋的現象,容易發生於大腿與肩部。若痙攣情況嚴重,應儘速送醫。
熱暈厥
因在高溫炎熱的環境下長時間站立,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發生暫時性暈厥。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會發生熱中暑。
熱衰竭
因流汗過多又未適時補充水分,導致大量出汗、脫水嚴重、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熱衰竭可視為「熱中暑」的前期。
熱中暑
熱中暑為熱傷害的所有症狀中最嚴重的一個,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患者因中樞神經系統失調而無法散熱,通常會出現意識模糊不清、呼吸困難、皮膚乾燥發紅、無汗、昏迷、抽搐等症狀。若不儘速處理,可能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等併發症,最嚴重導致死亡。
(首圖為示意圖 取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