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藝術家廖文彬用雕塑入畫,展現人們互動背後的故事力
快訊
2019-06-04 17:00

不同於靜物與風景的畫作,也不屬於抽象或具象的表達方式,年輕藝術家廖文彬走自己的路,運用自己專長的雕塑技術來繪畫,把二次元空間放大成三次元空間,作品充滿了立體感,讓繪畫作品活靈活現。

 

從雕塑走向繪畫 廖文彬畫作更具空間感

 

廖文彬,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雖然主修雕塑,但繪畫作品也獨樹一格。藝術的表現得到諸多獎項肯定,曾獲2009年北縣美展雕塑類第三名及桃源美展雕塑類第二名、2010年第44屆國軍文藝金像獎水彩類第一名、2011年第23屆奇美藝術獎美術類雕塑類首獎及第2屆台灣美術新人獎首獎,2013年更連獲三項獎項,包括第2屆台灣筆會金筆獎(第一名)、第6屆金車青年油畫第一名及台灣國展優選,2015年更榮獲第27屆奇美藝術獎美術類西畫組首獎。

 

對於學生從雕塑走入繪畫,台灣藝術大學宋璽德教授表示:「平面的人想做立體作品,把畫像做出來,最典型例子是幾米,把插畫變立體,平面的人做立體不簡單,習慣於平面,因為是三次元跟二次元不一樣,一個是摸得到,一個是摸不到。立體的人很少走入平面,因為習慣在立體空間做表現,場域會比平面更寬廣、有深度,當有立體的人做平面的時候,多了一項利器,就是三維空間的空間感。」

 

(宋璽德教授致詞肯定學生從雕塑走進繪畫)

 

作品獨特!用變色龍當主角 布手套當紋路

 

在廖文彬的作品裡有一個對象物,宋璽德說:「只要藝術家有對象物,就不是畫靜物、畫風景,他是畫故事,必須給對象物靈魂,必須去形塑對象物。這四、五年來,我看到文彬在繪畫上對『對象物』的發展,有著追求跟成熟的軌跡。」

 

這個對象物是變色龍,而變色龍肢體的紋路是用布手套來表現。

 

之所以選擇變色龍,深諳廖文彬作品的黑森林藝術空間藝術總監周宜瓔表示,「是因為變色龍善於偽裝、觀察、敏感,是做為他自己觀察人生的隱喻,而布手套是他自小生活上身邊的物品,是勤奮的代表,廖文彬在創作上有自己想法,有代表性的元素在作品裡,一看就知道是哪個藝術家的創作。」

 

要觀者從畫中看到互動 拉高人的視野

 

廖文彬的作品非常具有辨識度,宋璽德認為,這就是年輕藝術家不一樣的地方,「年紀大繪畫家,要嘛抽象要嘛具象,要嘛靜物要嘛風景,很少有人在畫對象物,很少有自己物件,年輕一代藝術家因為不同時空背景,開始開展自己的繪畫方式。」宋璽德並期待未來廖文彬可以結合到雕塑裡去,因為他的作品充滿了雕塑性。

 

這次個展主題是「人生.舞蹈」,也是廖文彬第四次在黑森林藝術空間展覽,廖文彬表示每一檔個展都像在寫日記,這次畫展加入了舞蹈元素,「畫的主題圍繞在認識的人事物上,要呈現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矛盾、表裡虛假,舞蹈給我感覺有氣質、有互動,透過肢體律動,跟人的互動很像,舉手投足不用開口就能理解在講什麼。」

 

讓樹跟山入畫 畫出自己人生不同境界

 

廖文彬進一步解釋這次展出的作品分兩個系列,「一個是舞台劇深色背景,一個是融入大自然元素。舞台效果講的是,像把兩個主角放在舞台上,很多事情都被放大,放大解讀他,人的相處就是這樣,格局就縮小了。加入自然元素,跟舞台效果完全不一樣,人的視點就不同,很多事情就不用那麼執著。這是我面對事情心態的調整,也是生活給我的養分。」

 

例如這次的主視覺畫作「三人行」,從圖上看是三個人圍起來跳著舞,廖文彬導覽說:「他們表面上跳著舞,表情是歡愉的嗎?我們去讀人跟人之間的互動,表面上看起來是歡樂場景,背後呢?讓觀者去解讀,就像人背後真正的意思是什麼,有想像空間。」

 

(廖文彬畫進大自然元素表達人之渺小)

 

在展出的畫作中可以看到廖文彬畫入了樹跟山,就是新加入的大自然元素,這跟廖文彬之前作品很不一樣,也是廖文彬的成長,他要藉由大自然元素來表達人是很渺小的,「把場域拉大,不管是兩人相處、人跟人之間相處,很多事情被放大,加入大自然進來,就發現以大自然為師,人是很渺小的。」

 

(人生舞蹈畫展開幕茶會現場賓客雲集)

 

畫展開幕酒會現場賓客雲集,宋璽德教授相當肯定:「藝術市場跟著景氣走,藝術市場最好的地方是北京、上海,在那之前是倫敦、紐約,有一陣子在東京,藝術一定是跟著景氣走,在這裡,我很開心看到畫廊有一群聰明的收藏家。」

 

廖文彬2019創作展  人生・舞蹈

展期:5/27~7/20(歡迎預約參觀)參觀時間:週一~週六10:00~18:00

地點: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216號(黑森林藝術空間)電話:02-2795-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