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AR改寫通訊體驗,讓想像力無限
翁健偉
2016-03-23 18:33

目前大家把VR(Virtaul Reality虛擬實境)技術定義三大特色,Community(溝通)、Education(教育)、Connection(連結)。Facebook 創辦人馬克佐伯格就說,「VR讓你在一分鐘之內和千里之外的人坐在一起」。現在我們是看朋友們在Facebook上拍照、打卡、直播,但以後我們是在Facebook上虛擬體驗朋友所在的環境,還可以環顧對方所處的周遭環境,自己還可以主控鏡頭,而不是被鏡頭所控制。


當然這一波運用VR技術最出色的是遊戲產業、電影產業,以《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為例,就在官方粉絲團放出了「蝙蝠洞」的虛擬實境,讓觀眾可以用第一人稱的主控觀點,好好逛一逛蝙蝠洞。另外,情色產業也對VR技術貢獻良多,結合體感遊戲的設計,模糊了虛實的界線,未來甚至可以改變AV產業也說不一定。而這些技術若轉移到其他領域,也會增進VR科技的普及率。


在新聞採訪方面,以往的新聞報導是2D的格式,文字與圖片,會受到記者、編輯、總編輯等不同觀點的詮釋,不見得等於第一手的資訊;但是有了VR技術,拍攝下來的影像是可以讓讀者自行調整視角,同時感受到的是受訪者所身處的環境。《紐約時報》便運用VR技術,推出專屬的App,讓讀者真正感受到難民們所處的惡劣環境,遠遠超過了記者們所能描繪的程度,更能激起讀者設身處地的感受。


在通訊方面,以往的視訊會議往往會受限於視訊鏡頭,開會時常常要「左邊一點」、「右邊一點不然我看不到」,但是透過360度VR攝影機與專屬的VR頭盔,與會者就像是坐在會議室跟大家與會似的,隨時可以看看開會的眾人有沒有分心、出神。在教育方面,可以把原本教科書的內容,變成實際可以點選、移動的選項,對於某些抽象的科目來說,上起課來會更為容易。在醫學方面,透過VR技術讓醫學院學生模擬開刀,學習人體構造,所花費的成本遠比大體解剖要更為低廉。


然而再好的遠景,還是需要落實在大環境。以台灣的網路頻寬來說,已經是落後於日韓等國,光是網路收看高解析度的影音串流影片,就會相當吃力。而VR技術所需的頻寬,則是支援影音串流技術的四倍,才有可能做到順暢的逼真。相當有意的是,雖然VR、AR技術是話題火熱,但是很少人會提及這究竟是「Mac作業系統」、還是「Windows作業系統」,意即VR、AR技術很有可能帶來全新驅動的作業系統,就像是智慧型手機造就了iOS、安卓作業系統一樣。這也就是世界各國都把VR、AR當成產業升級的契機,讓原有的產業順利與VR、AR技術接軌,開創新的遠景,打開人類無窮盡的想像力。

延伸閱讀:VR與AR帶給台灣的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