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你熟悉的九米公車,改裝為「自駕公車」全新亮相
快訊
2018-09-28 18:30

 

為期三天的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亞洲.矽谷計畫中心在「未來科技館」內推出全由在地廠商組成的自駕車潛力旗艦隊,計畫完成公共運輸的第一與最後一哩接駁。

 

獲得亞洲.矽谷計畫智慧城市補助的自駕車實驗案,是臺灣首創使用營運中的九米公車進行自駕改裝,其規格完全符合現行的車輛及道路規範,車上並設置警醒開關,可以轉換自駕、手駕功能。在車頭還裝有影像辨識系統、光達(Lidars)、慣性感測系統、環境預警車上單元、高精度GPS及行車電腦。整輛車的數據資料,包含行動環境感知、側位數據與高精度地圖,能將資訊數據即時連結到行控中心。

 

此輛9米低底盤公車是由經營公共運輸五十年的豐榮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與台灣佳光電訊、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艾歐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星瑞林股份有限公司、鼎漢國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國立臺灣大學以及明志科技大學組成「自駕車潛力旗艦團隊」結合車聯網系統與雲端中控平台打造的首輛自駕公車,將於2018年11月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期間在水湳智慧城供民眾搭乘,今天首度亮相在國人面前。

 

對於與國外的自駕車技術相比,在此計畫中負責營運的豐榮客運徐弘豐董事長說,臺灣是首度在系統上把一般實際運行的柴油公車直接改成自駕車,國外大都是以電車來進行改裝,能在傳統引擎的車輛之上直接改裝,並且隨時可切換成手駕,保障行車與乘客安全,這是具有高難度的技術創新。他也提出,這個MIT的國內黃金團隊會將所有行車大數據都保留在臺灣,整個計畫的所有人車路數據資料都會透過系統傳輸、應變與保存,根留臺灣,掌握在國人手中。也透過潛力旗艦隊成員如緯創等導入海外AI、資安、物聯網等人才與技術,與國內廠商的硬體及研發技術互相結合,讓在地營運團隊實現落地接軌。

 

 

負責扮演自駕車車輛手腳的整合運動控制平台,是由臺大、明志大學與艾歐圖科技規劃建構。其所開發的Motion Control Platform (MCP)是一套適用於自動駕駛的車輛控制平台,MCP透過車輛動力分析及數位控制器設計,整合了車輛的縱向及橫向控制,透過電子訊號控制油門、煞車、與方向盤(x-by-wire),並考量了各個子系統的失效模式 (failure mode) 並設計對應的解決方案,提供安全性的保證(fail-safe)。

 

自駕車的維護上,則由成員之一的星瑞林來協助,提供自駕車輛完善的後勤支援,確保自駕車隨時都能蓄勢待發,順利完成每一次的任務,並針對運行時的數據回饋,反覆修正,以調整出自駕車的最佳運行狀態。

 

在地廠商組成自駕車潛力旗艦隊其中的路側設備與通訊系統,則是由成員之一的台數科集團佳光電訊,協同緯創規劃建構。台數科集團執行長廖紫岑表示,目前已經完成水湳園區自駕車示範場域1.6公里沿線,以及八公里外中科國網中心之間光纖內網及監控系統的建置。透過台數科光纖可以達到以下四項功能:

 

1. 穩定且快速完成大量即時影像回傳:提供延遲在毫秒等級之 1Gbps VPN 內網傳輸。

 

2. 提供地對雲、地對車、地對人通訊傳輸:透過即時影像傳輸進行自駕車辨識與路側視角行車影像記錄,也將路口號誌狀態透過無線傳輸傳到車內、也傳到行控雲端,自駕車行經路口完成車牌辨識後可發出 "自駕車到達路口" 事件通知。

 

3.開發影像內容檢索與加值應用系統:剪輯自駕車行經路口影像,幫自駕車拍紀錄片,除了各路口即時多分割影像和歷史影像播放查詢外,也透過AI深度學習,完成車牌影像辨識,可查詢自駕車行經路口的影音影像。 

 

4. 提供手機及電視等多終端平台播放營運服務訊息:提供串流播放技術,讓自駕車行車過程能以 App 型態提供行車 Live 即時與歷史影音。未來可提供用路人「自駕公車到達路口」的提醒訊息,讓政府及市民能更即時、更透明的了解自駕車營運與服務現況。

 

如何使自駕車了解台灣特有的交通環境,由本團隊的鼎漢國際工程顧問負責,鼎漢顧問以台灣特有車流模式建構虛擬道路場域,並設計多種交通情境訓練自駕車有正確的應變能力,有助於自駕車穩定行駛在真實道路中,使自駕車服務可完成安全、可靠的最後一哩路接駁服務。

  

亞矽計畫下的自駕車試行計畫將在11月臺中花博水湳智慧園區進行試驗,之後故宮南院的試運行也在評估中。據悉,豐榮客運在交通運輸界已有五十年資歷,可望於年底之前取得全國第一張自駕車的試車牌,預計三年內正式上路,慢慢與市場上的手駕車銜接。徐董事長也說,改造一輛車的成本大約在500萬左右,但捷運一公里的起造成本就超過20億,自駕公車的上路將是大眾運輸的革命。這組臺灣團隊同時也望向國外市場,例如印尼雅加達有全世界最長的BRT公車專屬車道的路線,如果能有完整的配合計畫,期望能變成類捷運的方式來提供營運服務,邁向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