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藥物產業在一週內發生兩起重大收購,規​​模超過860億美元
姚書恒/陳培愷編譯
2019-01-16 08:00

腫瘤藥物是全球藥品銷售量最大的藥物。2017年全球腫瘤藥物銷售額為1106億美元,佔全球醫藥市場的9.1%。而且大多數抗腫瘤藥物的毛利率都超過70%,很多甚至在90%以上,遠高於醫藥製造業32%的平均毛利率水平。

 

這樣的市場空間和利潤水平,自然覬覦者眾多。

 

1月4日,美國醫藥巨頭必治妥施貴寶以740億美元,收購生物製藥公司新基製藥,新基製藥自身在1年前,才剛同時押注免疫療法和標靶治療,分別以90億美元收購了CAR-T腫瘤免疫療法公司Juno,以及70億美元收購了研發抑制劑的Impact Biosciences公司。

 

1月7日,美國另一家醫藥巨頭禮來製藥宣布以80億美元收購Loxo Oncology,Loxo成立於2013年,2014年就在那斯達克上市,至今員工也只有59人,主要產品是腫瘤抑制劑。

 

生物醫藥本身是一個成長很慢的產業,加之受到政策、監管、支付等各種因素影響,要想保持持續成長並不容易。腫瘤治療更是其中難度最大的領域之一。

 

醫學界最早的腫瘤治療方法,是採取化療,但在殺死快速分裂的癌細胞的同時,也會錯殺大量正常需要分裂的幹細胞,如骨髓細胞、肝細胞等。由於這些缺點,人們希望找到一種藥物,可以只殺死癌細胞而不影響正常細胞。

 

2001年,第一個真正意義的標靶藥物「伊馬替尼」上市,用於治療慢性白血病。但是標靶藥物也不能根治癌症,且只針對特定類型的癌細胞有效。

 

於是,醫學界嘗試透過激活自身免疫系統,來對抗腫瘤,這就是免疫療法,如PD-1、CAR-T等。

 

這些新療法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有效,相關科學家還獲得了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且,以BTK抑制劑、PD-1為例,這類新療法在2017年的全球市場規模,雖然只分別有30億美元、100億美元,但過去四年複合增速,分別為287.3%、412.2% ,增長極快。

 

因此,在腫瘤治療的免疫療法、標靶療法兩方面,很可能都到了技術突破期、即將大規模市場化的時間點上,併購整合的浪潮也開始了。

 

新基製藥在2018年自己就以160億美元,收購了免疫療法、標靶療法的公司,今年又被更大的必治妥施貴寶收購;禮來在2018年收購了胰腺癌免疫療法公司ARMO BioScience,現在則收購了標靶療法的Loxo。

 

去年,全球生物醫藥領域併購金額1415億美元;今年第一週,就已經誕生了860億美元的併購。

 

而在中國在2017年,腫瘤藥市場規模約為214億美元,已經是全球第二大市場,但這類新型抗癌藥的市場還幾乎是一片空白,參與研發的製藥企業也只有恆瑞、百濟神州、君實等數家而已。

 

(以上圖文由好奇心日報授權,原文:腫瘤藥物產業在一週內,發生兩起重大收購,規​​模超過86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