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尚產業結構持續崩解,哲學有可能成為救命仙丹嗎?
最近,時尚產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是時尚產業的崩解。這個議題背後有三個討論箭頭:「網路民粹主導市場」、「快速時尚解構專業」以及「電商平台新市場」。
這些思維,都是從傳統時尚市場各項權力結構的重組來解讀目前的困境。過去的時尚產業一直被定位為創意產業,產業的最核心是時尚設計師,任何的競爭也都一直只是產業鏈裡的權力消長。從來沒有人想過,有任何時尚產業之外的力量能改變時尚產業。
根據英國時尚協會的統計,目前全球各大服裝秀上展示的產品超過70%可以在線上購買,設計師也會透過自己的網站銷售作品。許多設計師透過 Twitter或臉書與消費者進行社群互動,而有深遠影響力的部落客,現在已經是秀場前排的貴賓。這些事實都說明了,時尚產業的「設計」、「生產」和「通路」早就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
有了網路之後,時尚這件事不再只有創意人說了算,時尚網紅的影響力甚至可以主導整個市場喜好,為了討好市場,再傲慢的創意人也只能向市場低頭。目前的情況,就好像蘋果公司的iPhone出現之前的智慧手機市場,當時語音通訊是手機最基本的功能。
把時光快轉到2007年,和那時的市場情況相比,現在整個傳統電信產業其實已經不存在了。消費者用LINE講電話,電信業者收不到電話費,電信產業早就轉型成數位服務產業,吃下「通訊」、「媒體」、「零售」甚至金融這些產業。
不久之前,英國作家Alain de Botton所創辦的「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在香港中環的IFC開設了專賣店,左鄰右舍都是全世界最高檔的奢侈品牌,身處其中,這個專賣修身養性書刊和環保袋與文具用品的小店看來格外醒目。
人生學校台北分校的執行長李欣龍說,一直以來,人生學校都被視為是教育機構,但是在Alain de Botton的心目中,這個學校其實是個性格鮮明而且擁有多重意義的品牌。2017年,Alain de Botton把全球十多所分校的主管集合到倫敦總部,正式宣布將把人生學校經營成時尚和娛樂品牌,而不只是像過去那樣的心靈成長或教育機構。
最近人生學校化身成為時尚品牌進軍香港,這件事並沒有在時尚界引起太熱烈的討論。但是有幾個未來的可能顯然即將發生,這些劇情甚至可能為時尚產業帶來重大的剌激:
一、名流認同:許多時尚品牌往往都有共同的歷程,本來沒沒無名乏人問津,卻不知為什麼竟然一夕暴紅,原來是一群有影響力的名人陸續成了這品牌的愛用者,這些人加值了品牌也被品牌所加值,Alain de Botton和哲學看來都是菁英名流喜歡用來自我加值的元素。
二、時尚創新:時尚產業的靈魂一直是設計,總是不斷地以創新設計來發展新產品,但是把哲學當成時尚的核心元素之後,產品的意義和價值是被解釋出來的,只要能找到新的解釋方式,一個平凡無奇的產品都能成為時尚。
三、重建人文:時尚產業一直強調外在形象,絕少有關於心靈與內在事物的討論,再加上長年和影劇藝能事業掛勾,在社會人文的位階一直難以提升,若和哲學能順利連結,就會成了某種意義上的教育媒體事業。
以上這些關於哲學和時尚聯絡的未來想像,其實早就有跡可循,就像時尚教母Anna Wintour常掛在嘴上那句話:「重點不是妳穿什麼,而是妳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