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平庸年代的終結
年假只剩幾天,我開始為年後的工作做準備,看了幾部紀錄片和幾本書。
「進化」一直是我工作的使命與核心價值,透過「媒體」、「社群」、「智庫」這三個平台,讓自己和合作伙伴都能不斷成長進步。越來越清楚,「點子人沙龍」這個品牌為何而戰,就像安蘭德小說裡那些主角,走一條不斷強迫自己成長的路。
「頂尖高手」這部紀錄片的主角是丹麥BIG建築事務所創辦人Bjarke Ingels,這位44歲天王級建築師最近的作品是紐約世貿大樓,他幫台灣台開集團也在花蓮設計了靈感來自中國山水畫的建築群。電影裡,有一段對話一直讓我忘不了!
客戶:「你的作品太前衛,有很高的風險」。
Bjarke:「如果想要平庸的作品就不要找我」。
客戶:「但是我們是商人,我們喜歡冒險」。
這段對話也確認了世貿大樓的合作案,這棟毀於2001年911事件的大樓竟然由一個丹麥建築師來設計,也看得出美國是多有自信的國家了。
這部電影也讓我想到過去幾天讀的兩本書,一本是「未來地圖」,一本是「AI經濟的策略思維」。
「未來地圖」談的是網路科技史,作者是被矽谷人視為論述教父的Tim O’Reilly,「AI經濟的策略思維」談的是未來5G時代AI的可能劇情。一本書談過去,一本書談未來,Bjarke的記錄片正好串接著這兩本書,預告著一個不凡的年代即將來臨。
在科技的推波助瀾下,已開發國家人民的平均壽命可能很快就能突破一百歲,AI科技會讓美國至少一千萬人失業,地球上目前有五億人吃不飽,但是每年被浪費掉的食物超過一兆美金。這些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的畫面,顯然是等待下一個英雄的最佳場景。
過去幾年,曾經有經濟學家說,全球市場歷經長期低成長,讓世界進入一個不求長進的「新平庸年代」。
現在看來,未來的情況可能不是這樣了。
2.油管裡的網紅
朋友介紹我去看看文昭在YouTube裡的影音節目。
看了幾則之後,終於知道為什麼他在中國菁英心目中的份量會超越羅胖了。他也許不是粉絲數最多的知識網紅,但是卻是到目前為止最敢批判中國的名嘴。除了敢講,談論時事話題的速度、深度和廣度也是華文媒體裡難得一見的。
又偏偏最近美國和中國關係緊張,給了文昭更大的舞台。像孟晚舟事件,他在第一時間就點出了關鍵是兩個大國在5G上的競爭。今天日本NHK評論這件事,看法竟然和他一模一樣,說5G對兩國未來國力的影響太大,不只是4G的下一代,所以川普政府乾脆一錘定音的出手。
最近一期的節目裡,文昭還預期下星期川普會宣佈美國政府將全面禁用華為產品。如果真是這樣,台灣的藍綠人物又要吵翻天了。
從某些角度看來,文昭對於台灣的價值甚至遠大於中國,雖然節目的主要收視群是中國在海外的菁英份子,但是他強調自由多元開放的核心價值觀卻很合台灣人的胃口。
更讓我好奇的是,為什麼台灣養不出一個這樣的菁英網紅?
看了文昭的節目之後,也才知道大陸人把YouTube稱為”油管”,可能是諧音,也可能是這條管子像條油管,表面上不能伸進中國,卻有很多網民會翻牆出來吸些養分。
除了文昭,「油管」也推了很多大陸知識網紅的節目給我,看了之後更覺得台灣在這方面已經遠遠被超越。看來,不管是時事或新知,台灣人越來越需要依賴大陸在海外的這些網紅來幫忙解讀了。
3.年假裡的三本書
利用最後一天年假整理書架,意外的翻到兩本書,連同前天讀的「槍炮、病菌和鋼鐵」,三本書就這樣在腦海裡串在一起。
「槍炮、病菌和鋼鐵」是得到1998年普利茲獎的大書,20年來已經成了全球菁英必讀經典,也曾多次出現在歐巴馬、比爾蓋茲和札克伯這些名人的書單上。
多年後重讀同時上網找資料和看影片,感覺自己又更了解這本書了(這也是我現在看書的習慣,除了紙本,也會上網讀更多資料甚至和讀過的人聊,這樣「多重閱讀」的效果更好)。
這本書近五百頁的書所探討的核心問題是:「為什麼同樣生長在地球上,有些地區(如歐洲和亞洲)的人活得如此富裕,有些地區(如非洲和中南美)的人卻活得如此貧窮?」
作者Jared Mason Diamond是演化生物學家,某一年在新幾內亞做研究的時候,當地的土人問他,為什麼美國人擁有那麼多財富,新幾內亞人卻沒有?
他不知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於是開始研究,就這樣寫出了這本書。從一萬三千年前的中東肥沃月灣出發,走過歐亞美非四大洲。他發現,決定人類命運的竟然是土地。新幾內亞人不見得笨,美國人不見得聰明,但是活在不同的大陸就會有不同的命運。
這樣的說法就如同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所說的「場所論」,1994年他來台灣和李登輝談了六個小時,一直用這樣的論述來回應李的那一句「生為台灣人的悲哀」。
很巧的,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書架上的兩本書又把我過去的人生拉回來一起思考同一個問題。
「反寸世界」的作者是香港名人鄧永鏘,他在2017年過世,這本書是2010年去香港旅行時他簽給我的。在香港大家都稱他是「Sir(爵士)」,擁有劍橋大學博士學歷又曾經在北京大學任教,他在中港英三個社會都被視為菁英,娶英國老婆也和查爾斯王子有私交。
另一本書是2008年出版的「終極饗宴__50位世界名廚的最後晚餐」,作者訪談了世界最頂尖的五十位名廚,問他們人生的最後一餐想吃什麼,這些名廚除了認真回答還開出了菜單。
一翻開書就看到安東尼波登所寫的序,「離開這世界時要和來的時候一樣,一絲不掛,尖叫不休,全身是血」他這些文字也給了攝影師靈感,真的幫他拍了一張全裸的照片。
鄧永鏘和安東尼波登都不在了,他們活過的人生卻讓我和「槍炮、病菌和鋼鐵」這本書聊想在一起,這兩位名人的一生之所以不凡,應該都和自己投胎時落在什麼樣的土地有關係。
鄧永鏘生在香港讓他穿梭在中英文化之間,安東尼波登生在美國於是成了和全球餐飲文化碰撞的廚師和作家。這兩個人的故事都讓我好奇,東方的文明能有和西方文明平起平坐的一天嗎?
有一年在北京大學開會,我問一位哲學系老師,為什麼哲學世界的顯學一直都是由西方主導?古老的中國也有許多很棒的思想科學成就,這些理論為什麼連中國人自己都沒有整理成體系來散播全世界?
那位老師一直沒有回答我的問題,也許年假裡這三本書有稍微幫我找到答案。
一切都還是和土地有關吧。
這些點子值三億:https://pse.is/EENV7
點子黑巧克力:https://nature.pse.is/chocolate
點子寶:https://www.ideaspower.com.tw/ideasfa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