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行法定數位貨幣!將採雙層營運、中心化管理模式
區塊鏈資訊/經濟參考報/張詠晴編譯
2019-08-12 14:49

 

「央行數位貨幣可以說是呼之欲出。」在10日舉行的第三屆中國金融四十人(CF40)伊春論壇上,CF40特邀成員、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表示,從2014年至今,央行數位貨幣(DC/EP)的研究已經進行了五年,「去年開始,數位貨幣研究所的相關人員做相關系統開發,已經是『996』了」。

 

穆長春透露,央行不直接向公眾發行數位貨幣,將採用雙層營運體系,即人民銀行先把數位貨幣兌換給銀行或其他營運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在這個過程中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央行不預設技術路線,不一定依賴區塊鏈,將充分調動市場力量,透過競爭實現系統優化。另據《經濟參考報》記者瞭解,央行法定數位貨幣前期將先在部分場景試點,待較為成熟後再進一步推廣,出於穩妥考慮,會做好試點退出機制設計。

 

技術路線將「市場競爭」

 

在公眾的認知中,往往將加密數位貨幣和區塊鏈技術捆綁。央行相關人士此前曾多次表態,數位貨幣不等同於區塊鏈,區塊鏈只是央行數位貨幣備選的底層技術之一。在10日的論壇上,穆長春明確表示,央行在推進法定數位貨幣的過程中不預設技術路線,也就是說不一定依賴某一種技術路線。

 

穆長春表示,央行數位貨幣研究小組最開始做了一個原型,完全採用區塊鏈架構,後來發現採用純區塊鏈架構,無法實現零售所要求的高併發性能。他解釋道,比特幣每秒處理7筆交易,以太幣是每秒10到20筆,根據臉書公司發布的數據,Libra是每秒1000筆,「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網聯在去年『雙十一』的交易峰值是每秒92771筆」。

 

穆長春說,央行從來沒有預設過技術路線,「任何技術路線都是可以的,不一定是區塊鏈」。他表示,目前央行在技術路線選擇上處於「賽馬」、市場競爭優選的狀態。幾家指定營運機構採取不同的技術路線做數位貨幣的研發,誰的路線好,誰最終會被老百姓接受、被市場接受,誰將最終跑贏比賽。「任何一種技術路線,央行都可以適應,前提是你的技術路線要符合一定門檻,比如至少要滿足高併發需求,至少達到30萬筆/秒。」他說。

 

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日前也撰文表示,央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幫助建立競爭性環境,使得最優的技術順利凸顯和發展,透過競爭選優來實現更好的技術應用。競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為技術進步速度很快,因此會出現一種技術在某一階段佔有較大的市佔率,但還會有另一項新技術出來,形成一浪接著一浪地往前推進的情形。「這在科技上是常有的現象,有可能在中間產生一種協調、通用、可切換的方法。」周小川指出。

 

採用雙層營運體系

 

此前,有業內人士擔憂,如果由央行直接對公眾發行數位貨幣,可能會對現有商業銀行體系造成根本性衝擊。此次穆長春明確表示,央行法定數位貨幣採用雙層營運體系,即人民銀行先把數位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營運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他強調,加密資產的自然屬性是去中心化,但在雙層營運體系安排下,央行是要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穆長春表示,中國是一個複雜的經濟體,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的經濟發展、資源稟賦、人口教育程度,以及對於智慧終端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樣的,在這種經濟體發行法定數位貨幣,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如果採用單層營運架構,即由央行直接對公眾發行數位貨幣,意味著央行要獨自面對所有公眾,會給央行帶來極大的挑戰。從提升可得性、增強公眾使用意願的角度出發,應該採取雙層的營運架構,來應對這種困難。他表示,人民銀行決定採取雙層架構,也是為了充分發揮商業機構的資源、人才和技術優勢,促進創新,競爭選優。

 

據《經濟參考報》記者瞭解,央行法定數位貨幣前期或先在部分場景進行試點,待較為成熟之後再進一步推廣,從穩妥的角度出發,會做好試點退出機制的設計。周小川近日撰文指出,央行數位貨幣試點還是要盡可能地限定範圍,並設計好退出機制。他表示,退出的事前設計就像寫「生前遺囑」一樣,如果出問題怎麼退出呢?要事先設計好。技術發明者、創新者也許不熱衷此設計,央行應要求其做充分的設計。

 

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邵伏軍表示,雙重投放體系中,代理發行機構發行的數位貨幣有自己的標識,如工行發行有工行的標識,農行發行有農行的標識,支付清算機構可透過對現有的網路進行改造,來支持數位貨幣的轉結清算。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央行官員「畫像」法定數字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