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病之王」的這幾天,媽媽進住醫院,我就這樣在探病的旅途中和病房內持續讀這本書。
那是相當深刻的經驗,一邊閱讀讀人類四千百年來對抗癌症的故事,一邊穿梭於醫院內飽受病痛之苦的眾生之間,對於人生中的種種無常有了更多的體會和敬畏。
1937年,美國政府成立了「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開始了人類與癌症戰鬥的新局面。但故事才只是開始,1971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簽署了「國家癌症法案(National Cancer Act)」,以每年四億美金開始進一步投入抗癌行動。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美國人仍然沒有打贏這場戰爭,根據美國政府統計,美國女人三個人在一生中有一個得過癌症,男人則是兩個有一個。
更讓人不解的是,一直到今天,人類不謹無法消滅癌症,甚至還找不到可以完全預防癌症的方法。1947年,美國的醫學研究證實抽煙會增加致癌風險,只要不抽癌至少可以降低百分之七十的得癌風險,這也掀起了全球反煙運動。1971年12月,美國最後一則香煙廣告登出之後,抽煙更被視為致癌主因。
在香煙之外,另一個被醫生公認的致癌原因是心情,心情常常不好的人容易得癌,這件事醫生一天到晚掛在嘴上,儘管沒有任何客觀的科學實驗可以證實。因為一個人心情好不好,實在很難去量化理解。
環境也被證實是導致癌症的重要因素,高污染的工作或生活環境也讓許多人得癌。不管是來自空氣或放射線甚至土壤的污染,總會持續造就出癌病人口。
不過,儘管以上這些因素都會導致癌症,「基因」仍然被視為是癌症之源,也許是遺傳,也許是被後天因素觸發造成的基因變化。癌症的本質就是細胞失控生長所造成,而造成這情況的正是基因。
台灣每年至少有四萬人死於癌症,試著想像癌症是一個惡魔,這本書所描寫的就是這惡魔四千年來在人類史上所經歷的故事。特別是在20世紀,人類經歷了有史以來和癌症最激烈的戰鬥,用盡了各種匪夷所思的方法,從外科手術割除到放射線治療到使用藥物的化學治療,甚至骨髓和基因療法都用上,努力到今天,癌症仍然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主要疾病,十年來也是台灣人死因的第一名。
「萬病之王」獲得許多獎項,「普立茲獎」、「衛報新人獎」、「紐約時報年度好書 」更被紐約時報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100本書,作者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是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癌症醫師也是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副教授。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牛津大學和哈佛醫學院。在《自然》(Nature)、《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和《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等刊物都曾發表文章。
讀完這本曾獲得普利茲新聞獎的名著,心裡第一個好奇是,一個專業癌症醫生生活無比忙碌,他那來那麼多時間來寫這本書?他在書最後的訪談裡提到這件事,從2004年開始寫,利用工作閒暇寫了6年,從工作出發來尋找各種對癌症的好奇和答案,終於寫出這本一鳴驚人的鉅著,甚至拿下了被新聞人視為最高榮譽的普立茲獎。
這件事也一直是新聞這一行一直在討論的,新聞是一種專業嗎?或者新聞該是一種建構在某種專業上的專業?就像一個再資深的醫藥記者都寫不出這本書,記者的醫學專業如何能與醫生相比?從這點也可以想像未來的新聞記者,最優秀的該都是擁有一定專業背景的人才。
從二千五百年前埃及人記載癌症的文獻,到二十世紀的治療與控制,癌症治療是一部人類集合智力和毅力寫成的傳奇,這傳奇裡也寫滿了人類對癌症的誤解
和傲慢。除此之外,穆克吉也書寫了四千年來人類對於癌症的挫折、勝利和死亡。
讀完之後,我忽然明白,其實癌症的本質是一種極強的生命力,人類的科技到目前根本無法征服。那種生命力甚至強到一個病人死後三十年,身上的癌細胞仍然相當活躍。
這件事是不是也是一種暗示?四千年來癌症為人類帶來無數的死亡,人類在研究和對抗癌症的過程中,會不會找到永生不死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