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文化與方言 遺失在時空裡
黃俐禎
2015-08-20 00:37

隨著2016總統大選越來越近,國、民、親三黨的內政與外交政見也已逐漸成形,企圖端出可獲得選民支持的各種政策。在食安問題引爆權貴風波、支持率低迷的狀況下,執政的國民黨是時候思考如何在這一盤棋不要輸得太難看,其中一件值得再三深思的,就是台灣的「語言政策」。

 

甚麼是語言政策?

 

語言政策,是政府或特定團體企圖影響一國國民日常語言選用偏好的具體方法。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語言政策的運用主要有兩個作用:

 

第一、能夠被用來保存語言、文化面的自我認同

 

第二、達成特定政治目的的統治工具

 

解嚴後的「本土化運動」找回台灣認同

 

台灣在日治時期以及國民黨權威時期的「國語政策」,就是語言政策兩個作用中的第二種。自從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語言政策所扮演的角色才開始發生轉變。這個時期興起的本土化運動,使得客家話、閩南語以及原住民母語等本土語言開始能出現在電視與廣播頻道,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台灣的語言政策才逐漸有了第一種作用,也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對「台灣認同」產生正面意義的語言政策。

 

小學實施母語教學

 

而解嚴後民主化的過程,也使得語言政策取向走向本土化,使得1996年開始,台灣終於有了初步的「母語政策」,也就是「鄉土語言」,規定小學三到六年級的學生,每周必須要有一小時的母語教學,包括了閩南語、客家語以及原住民各族母語。

 

中國崛起、全球化影響:中、英文仍佔優勢

 

然而,90年代推行母語政策的力道不足以扭轉台灣社會母語使用率衰退的情況。受到中國崛起以及全球化的影響,台灣的鄉土語言急速衰退的狀況加劇,而中文及英文在台灣語言政策上佔據著優勢位置,因為這兩種語言被視為較有利於社經地位的取得。

 

拯救母語!鄉土語言計畫

 

為了扭轉母語快速消逝的趨勢,教育部於2013年9月宣布了2016年將實施鄉土語言計畫,作為12年國民義務教育的一部份。該計畫規定,未來每一所國中都必須將母語列為必修,以客語、閩南語、原住民族各族母語,甚至新移民母語作為選項,以重新找回台灣語言多元的優勢。(後來該計畫跳票,並未將母語列入必修)



我在這邊分享一個關於我的朋友到中國旅行路上所發生的事情。



*故事時間*

 

我在吐魯番攔了一輛去烏魯木齊的便車,駕車的正是維族人,這是我第一次和維族人的接觸,就在個數小時的車程上,當時我努力著思考話題,也避免著不要講到漢維 衝突的敏感話題。一個月過去了,在這裡除了接觸維族人,也認識不少哈薩克族、吉爾吉斯等,靜靜聆聽每個事情像故事一般發生。旅行的每個腳步,都是和腦中既有印象的辯論。

 

漢人來到這片土地,掠奪了主要的資源,讓他們為漢人工作,把不會說中文的他們視為野蠻,並開始侵蝕他們的文化。他們被壓抑久了,起身反抗後,卻驗證了他們在 他們政府口中的野蠻。維吾爾族人簡單的幾句話,勾勒在他們心中壓抑的無奈。

 

在這趟旅行的回程,從卡什庫爾干回到喀什,很幸運地在十分鐘內攔到一台便車,開車的是個塔吉克族的小學老師,車子逐漸駛離帕米爾高原,來這個邊境小城的幾天裡,深深被這壯麗的景色懾服。

 

當時我無心的一句,誇獎他中文流利,換給我一堂深切的歷史課。他說中文不是他們的語言,從現在的政府執政後,逐步的限制他們的文化活動,現在進一步的限制學校的教學,屬於他們的語言開始被所謂官方語言取代。他說,下一步應該是禁止教學吧。他為了工作不得不學習中文,他希望塔吉克族的小孩仍可以由還有從前塔吉克族的記憶的他來教導。

 

他問我,你們臺灣有屬於你們的語言嗎,你會不會說你自己的語言。

 

我很慶幸,分別是客家人與閩南人的爸媽,讓我練習屬於我們自己的語言。

 

*故事結束*




在即將到來的2016總統大選,語言政策很可能會成為一個高度辯論的議題。要達到母語保存的真正目的,還是要靠第一線的教學者,無論家長也好、教師也好,以及政治人物們是否能夠體認母語學習的重要。母語教學者使用的各種靈活工具所達成的效果顯然比教育部硬梆梆的政策來得更有成效,難道列入必修,就能夠把母語學好嗎?


語言是生活的一部份,方言也代表著一個地方的文化,唯有由下而上的推廣途徑以及由上而下的傳承,才能真正將台灣珍貴的語言多元文化繼續延續下去。

 

  

●立即下載KnowingAPP,帶給你移動世代最酷的閱讀體驗

●訂閱Knowing電子報 

●加入Knowing讀者兄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