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斥6000億在歐洲建晶片廠,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即將重塑?
田思奇 / 何渝婷編譯
2021-09-09 15:10

(取自Intel臉書粉專)

在全球晶片供應緊張的背景下,英特爾公司日前宣布未來十年在歐洲投入800億歐元建設兩家晶片廠。該公司將在今年底之前宣布新建工廠的選址,目前法國和德國概率較大,而英特爾已展開業務的波蘭也有機會。

過去數十年裡,亞洲國家和地區憑藉強勢的補貼和優惠,吸引大量跨國晶片和硬體製造商設廠。《華爾街日報》稱,歐美國家歷來向晶片製造商提供的鼓勵措施有限,而亞洲國家和地區急於發展本地產業,甚至提供免費土地、打折的公用事業和稅收減免。這讓晶片產業在過去幾十年裡轉向韓國、台灣、中國大陸、日本和新加坡等地。

據波士頓諮詢集團估計,1990年美國在全球晶片製造產能中,有37%的佔率,但現在只佔12%。受此影響,包括美國在內的不少發達國家製造工人因此失業。

在新冠疫情導致各國陷入封鎖,全球供應鏈遭遇中斷風險後,上述趨勢已經發生逆轉,越來越多發達國家希望在本地建立更加完善的供應鏈。

與此同時,全球最大的代工晶片製造商台積電今年表示,將在未來三年投入1000億美元來提高產能。三星電子上個月表示,計劃在未來三年將投資增加三分之一至2050億美元,目的是在晶片製造領域保持領先地位。在英特爾、台積電、三星等公司確定投資計劃之際,各國政府也決定加大補貼力度。

歐盟內部市場專員佈雷東和德國財政部長阿特邁爾在內的歐洲官員,一直在推動財政刺激措施,希望未來10年裡,歐洲在全球晶片製造中的佔率能翻一倍至20%。

今年4月底,英特爾執行長格爾辛格(Pat Gelsinger)曾表示,希望獲得80億歐元的補貼,用於在歐洲建設一家半導體工廠。格爾辛格在採訪中對新聞網站Politico Europe表示:「我們對美國和歐洲政府的要求是,讓我們在這裡做這件事比在亞洲更有競爭力。」

Volkswagen集團創新負責人阿爾迪(Nikolai Ardey),在今年4月一場活動中表達了類似的意向:「我們必須建立一個更具彈性的供應鏈,(這條供應鏈)不能只來自亞洲或美國,這一點是肯定的。」

經濟學人智庫(EIU)去年一份報告稱,新冠疫情大流行將促使各國、企業加速向區域性供應鏈轉移,扭轉全球化進程。其中,全球製造業中心亞洲的供應鏈網路將變得更加多樣化。

該機構還認為,跨國公司在歐美建立半獨立的區域供應鏈是一個避險的辦法。有這種掌握著「奢侈」供應鏈的公司,在疫情期間已經能夠將關鍵部件的生產轉移到其他地區,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由於圍繞供應鏈的建立或轉移很困難,任何重大轉移都可能是不可逆的,因此,這注定會成為「新冠危機的持久後果」。

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不僅生產自家公司的晶片,還為高通和亞馬遜等公司生產半導體。對此,格爾辛格從今年3月開始,不斷宣布推動英特爾擴大生產的計劃,包括承諾斥資20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造兩座工廠,此後又在新墨西哥州增加35億美元投資用於擴張。

與此同時,因為看好汽車行業的發展,英特爾還表示將把愛爾蘭一家工廠的產能,投入生產外部汽車晶片的隊伍。格爾辛格指出,未來10年,汽車晶片的整體市場規模預計將擴大至1150億美元,達到目前規模的兩倍多。隨著輔助駕駛、更華麗的觸控螢幕和其他需要強勁處理能力的功能變得越來越普遍,半導體預計將佔高端汽車材料成本的20%以上,高於2019年的4%。

另一方面,全球晶片短缺對汽車製造商的打擊尤為嚴重。由於東南亞新冠疫情蔓延,日本汽車零部件製造商紛紛被迫減產。 豐田9月的全球產量將減少4成至50萬輛,大幅低於2020年9月的84萬輛。德國Volkswagen也表示,可能需要進一步減產, 預計Q3的晶片供應會非常不穩定且吃緊。

本文為界面新聞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英特爾斥6000億在歐洲建芯片廠,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即將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