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台北地區的機場,松山機場具有悠久的歷史。早期松山機場一帶為郊區,隨著人口日漸稠密,安全問題也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再加上其國際機場的地位被桃機取代,要求搬遷的聲浪時有所聞。然而,松山機場交通便利的優勢,加上近年來陸續推動松機與日本羽田機場、上海虹橋機場與韓國金浦機場通航後,運客量快速成長,讓松山機場的遷移與否更添爭議。
台北市長柯文哲指出,松山機場有許多限制,除了方便總統逃亡外,實在想不出有什麼好處。此語一出又引起各界爭議,來看看哪些意見領袖不贊同松機遷移呢?
丁守中/接軌世界 打造雙國門
國民黨立委丁守中認為舉凡紐約、倫敦等國際大都會都有兩座機場,一個主要是國際線等遠程需求,另一個則是負責中短程的航班,因此桃園機場就是前者的功能,松山機場則是肩負後者的任務,兩者堪稱台北首都的雙國門,所以各有分工不能偏廢。且在機場南側空軍松山指揮部128公頃土地釋出後,也可以引進民間資源,開發為經貿會展中心,將機場航空站變成多元經貿航空城,吸引國際觀光客消費。
徐世榮/牽涉問題廣 缺乏通盤性考量
曾參與苗栗大埔開發、南鐵東移及桃園航空城等攸關土地正義的社會運動的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卻反對松山機場遷移,在年初復航失事後,他曾在臉書表示「復航出事,讓人相當的難過,希望死者能夠安息,傷者能夠儘快復原,家屬也都能夠趕快獲得平安。惟在事發原因都尚未釐清之前,盼請相關人士不要藉死傷者的不幸,來炒作松山機場遷移一事」。
徐世榮質疑,「既然我們不能夠容忍復航的死傷,但是,相反的,我們卻可以容忍桃園航空城迫遷及拆遷房屋所帶來的傷害?人權標準是這樣劃定的嗎?可以有這麼大的差別待遇?」另外,徐世榮也強調,相關單位應認真思考並檢討台北的人口密度、容積率、建蔽率以及都市規劃與管制等問題。
賴士葆/旅客便利性為首要考量
賴士葆認為,機場在首都市區內,對於商務旅客與觀光客比較方便。他與交通部長陳建宇都認為,先進國家的首都多半都設機場,不能因為個案就將首都機場的功能全盤否定,何況松山機場的營利是有成長的。提及復興航空失事一事,他認為,復航失事是管理問題,不應與松機存廢混為一談。
葉協隆/松機是否遷移 至少等到2030年
交通部航政司副司長葉協隆表示,松山機場是國內航線重要的樞紐,而他認為,問題在於機場的容載量。因為桃園機場第三航廈與第三跑道還沒有完工,而桃園機場去年已經創3850萬人次的旅客容量,沒辦法再容納松山機場每年600萬人次容量,至少要等到2030年,桃園機場的第三航廈與第三跑道完工後,再討論松山機場是否遷建比較有意義。
林志明/應務實考慮離島民眾 近期遷移需再討論
民航局長林志明稱,桃園機場國際航線需求已達擁擠程度,從上午7時至晚上11時幾乎都達飽和,未來若要興建第三跑道,用地取得最重要。
林志明表示,機場捷運通車與松山機場遷建是兩個不同課題。松山機場去年旅客量610萬人次,其中國際旅客與兩岸旅客為330萬人次,本地旅客有280萬人次,而內陸航線主要是服務離島民眾,尤其金門、澎湖人數最多。若要遷走松山機場,應務實考慮離島居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