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ACE王牌數位資產交易所總經理潘奕彰:新出爐的STO規範,會讓交易所淪為券商的「代工」!
採訪:楊方儒、張詠晴 / 撰文:張詠晴
2019-07-26 15:00

 

挺過ICO的泡沫,證券型代幣發行(Security Token Offering,STO)的出現,為整個金融市場注入了新的能量。與此同時,台灣在「區塊鏈之島」的發展方向上,STO也逐漸走入了投資人眼中。這不僅僅是因為這塊土地上擁有充沛的技術能量,也是因為台灣的監管框架正逐漸變得清晰。

 

早在四月,台灣金管會便邀集了虛擬貨幣業者及專家學者,針對STO監理規範,召開了一場公聽會。六月底,金管會也終於釋出了STO的初步監管框架。

 

在金管會釋出的框架中,監管單位擬對STO採分級監理規範,以募資金額3000萬台幣為限額,超過3000萬以上,就必須先進入沙盒實驗,實驗成功後將依證券交易法規定辦理;針對募資規模3000萬以下的STO募資案,其募資對象必須為「專業投資人」,並規定每位專業投資人之自然人投資金額上限為「30萬台幣」。

 

此外,針對虛擬貨幣平台業者,金管會亦規定募集金額在3000萬以下STO交易平台業者,應申請自營商執照;單一平台受理的STO豁免案件,其所有發行人募資金額總計不能超過一億元;受理一檔STO交易滿一年後,才能再受理下一檔等限制。

 

這些規範在在顯示,傳統金融業與虛擬貨幣產業之間,似乎仍有一段必須跨越的鴻溝。

 

長期關注區塊鏈產業的立法委員許毓仁直呼,當全球投資人都在積極尋找投資標的時,台灣STO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契機,但政府起步還是過於保守,只是小打小鬧,非常可惜!

 

ACE王牌數位資產交易所總經理潘奕彰,在法規公布後表示,即便現行法規仍須改善,但既然政府已經推出框架,ACE還是會跟隨政府提出的方案,嘗試取得證券自營商許可證照,並抱持「苦中作樂」的心態,在既有框架裡盡力去思考怎麼樣才會對投資人有益。

 

事實上,ACE對於台灣虛擬貨幣貨幣市場的積極,在更早之前就可窺知一二。4月中,全台首家虛擬貨幣交易所實體門市「ABA x ACE虛擬貨幣實體交易所」開幕,透過陸續推出兩家實體門市,ACE力圖打造台灣最完整的區塊鏈技術及虛擬貨幣金融新科技交流中心。

 

幣特財經特地專訪潘奕彰,深談他對於虛擬貨幣、新出爐的STO監管政策,以及區塊鏈整體產業發展的觀點!以下即為訪談精華摘要:

 

您怎麼看待日前新出爐的STO監管政策?新監管框架的推出,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又會對整個產業造成什麼影響?

 

雖然金管會推出的STO監管政策仍需改善,但至少是跨出了一步。

 

新出爐的STO規範,有點像是當年的「股權眾籌」。當初也是說要發放牌照,但真正拿到牌照之後,大家卻又都不敢使用。目前我已經陸續聽到幾個交易所要找券商合作,但問題來了,若要找券商合作,那在牌照的所有權方面又會有爭議。

 

此外,券商也較為保守,連在取得牌照情況下都不一定會有所作為了,在制定了3000萬限額的情況下,最後一定又會恢復到股權眾籌當年的窘境,新出爐的STO規範,無疑會讓交易所淪為券商的「代工」!

 

對於許多交易所來說,拿到STO牌照的「象徵性」遠比實質意義來得多,因為一旦取得牌照,一定會比較容易談好國際間的合作,像是我以前輔導過「創櫃板」,項目方之所以會想要申請創櫃板,是因為他們想要擁有股票代碼。

 

我建議台灣監管單位可以借鏡新加坡現在的做法。在加密貨幣交易方面,一旦新加坡的加密貨幣交易所申請到牌照,就可以跟銀行合作,因此可以一次網羅像是東南亞等海外市場。

 

雖然政府目前為新加坡當地居民設立了較嚴格的投資規範,但對外國人設立的投資標準相對來說較為寬鬆。我認為台灣也可以比照這樣的模式來保護台灣投資人,而不是說直接設立了3000萬募資限額、只能投資多少,以及一年只能做一檔這些限制。

 

 

能否請您談談對於STO之募資金額、單一平台、資格對象、一年只能做一檔等限制的看法?您期待在法規預告期結束後,金管會能對法規做出怎樣的修改?

 

希望監管單位能將3000萬元台幣募資限額提升到1億元,並將專業投資人之自然人的投資金額門檻從30萬元台幣,調整到能投資100至150萬元台幣。

 

此外,我也希望未來政府不只要針對STO,也應該對功能幣有些基本規範,例如做信託,規定要將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的資產放在銀行中。現在銀行不敢承接此類案件,因為他們覺得「幣」是很危險的東西。目前大部分的傳統金融人士也都不敢玩虛擬貨幣,更別說是導客了。這是因為監管單位並未大開大合的去推廣,大家覺得比特幣看不見摸不到,因此更願意去投資那些看得見實體,但是有更高風險、具備操控性的期貨。

 

金管會已於日前釋出STO監理規範,您也明確表示會嘗試取得證券自營商許可證照,是否能透露一些相關的計劃或進程呢?目前已有哪些項目方開始洽詢ACE,表達了想要進軍STO的意願?

 

要不要去拿STO牌照的關鍵點,取決於這張牌照能帶來多少價值。我們先不論收益,因為投入STO的資金肯定是賺不回來的。但取得牌照會有兩個價值,其一,是如果你取得了牌照,海外合作單位或政府就會變得很好說話,從而推動了海外業務的發展;其二,也是我們較為偏向的做法,即為發展兩個品牌,在同一個標準底下讓兩個品牌並行。就我看來,取得牌照是「品牌(Branding)」的效益比較大。

 

的確,最近很多項目來找我們接洽,像是房地產、酒店、碳權的相關項目,都來找我們詢問做STO項目的可能性。目前項目方普遍最在意的就是法規,然而募資金額一般來說絕對會超過3000萬,所以除非項目方一開始就目標明確,瞄準了海外市場,或是想要包裝成功能幣來發幣,不然通常只有進沙盒一途。

 

目前我們的做法是,如果項目方要做STO項目,就要跟他們談要如何取得牌照、將募資金額壓在3000萬以內,到時候再緊跟政府腳步,看看其他方面要如何處理。

 

您認為台灣還保有成為「區塊鏈之島」的優勢嗎?

 

台灣具備人才優勢,然而台灣年輕人太少接觸國際項目、國際公司,因此要如何藉由區塊鏈技術,吸引國外公司進來台灣,並利用台灣人才讓台灣走到國際去,會是未來的關注重點。

 

台灣最大問題是仍擁有「大國思維」,覺得自己是大國,但其實我們跟新加坡一樣是小國,必須要試著放開手腳、停止綁東綁西,只要符合規範,就應該讓大家的錢都進來台灣。

 

近來包括FATF、G20等皆祭出對於加密貨幣交易的新監理規範,ACE王牌數位資產交易所將以何種方式防範風險、確保投資人的交易安全?

 

當前在監管加密貨幣交易方面,監管最嚴的國家是日本,幾家日本交易所已經陸陸續續組成「實名制聯盟」,規定會員之間的轉帳只能轉到同在一聯盟內的交易所中。

 

我認為未來會演變為像是「復仇者聯盟」一樣的情景,即「實名制」與「非實名制」陣營之間的決鬥,實名制國家為日本、歐美國家,非實名制國家則為東南亞、大陸等國,但到時候用戶必須要面對兩邊有無互通、怎麼互通等問題。

 

ACE在資安方面不斷精進,也請到了中國信託資安主管加入團隊,現在ACE已經是所有交易所中KYC最難通過的交易所,因為我們會做很多調查,並和多個單位串連,未來ACE不會跟國際規範跟得這麼緊,但會逐步去做。

 

 

Facebook的「Libra」計劃近來備受矚目,您怎麼看待「臉書幣」的發行呢?這對於整個加密貨幣產業而言,帶來的正反面影響為何?

 

我一直認為區塊鏈是去中心化技術,但是同時也是最中心化的應用。項目方、互聯網巨頭、政府想發幣,都是出自於一種中心化、極權思維,包括比特幣若是由少數人持有,也會是一個很中心化的應用。

 

Libra此次受阻,對比特幣來說其實是好事,透過這起事件,將會奠定比特幣、USDT等主流幣的地位。拿股票術語來說,就是「短空長多」。「短空」是大家普遍覺得因為監管單位不支持Libra,所以加密貨幣會一片倒,但「長多」是指像臉書這種中心化企業要發幣,但勢必會面臨阻礙,因此大家務必認知到「去中心化」、「不受操控」的概念才是真理,也證明了比特幣、以太坊還是比較好的選擇。

 

對於ACE在加密貨幣領域的發展,您有哪些短期與長期目標?未來有哪些希望達到的發展願景?

 

目前ACE的幣幣交易服務也有開放給海外用戶來註冊,今年的開戶目標是達到7到10萬,目前海外用戶佔一成。用戶數方面目前有五萬多人,其中有六成以上用戶是「小白」,四成是幣圈人士。之所以會深耕小白用戶,是因為我們認為他們極具潛力,此外,小白用戶也會需要更多教育。所以ACE除了已在台北設立了「ABA亞洲區塊鏈加速器暨ACE虛擬貨幣交易所門市」之外,也預計於今年八月在台中開設教室,並已與高雄政府接洽,希望年底前開設三家門市。

 

你可能會問,虛擬貨幣交易所開設實體門市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對於MaiCoin來說,這個實體門市同時也是總部,具備其象徵意義;但對ACE來說,我們之所以會想在北中南開設小型門市,除了想將其作為「教室」之外,也是為了服務較年長的投資者,並讓一些習慣看到實體的用戶,能夠聚集在實體門市。我們希望先盡到教育的責任,預計將於每月辦三到四次活動,其他時間將會把場地租借給項目方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