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文專欄】台灣要向矽谷學什麼? 台灣可以更自信一點 走自己的路最重要
專欄作家林宏文
2022-06-21 18:00

本文作者林宏文,主跑科技、生技產業多年,目前為財經專欄作家、財經節目與論壇主持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投資趨勢、公司治理以及國家競爭力等議題。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最近收到詹益鑑(IC)與謝凱婷(KT)兩位作者寄來的新書「矽谷為什麼」,這是他們兩年來錄製「矽谷為什麼」Podcast的節目內容整理,都是採訪在矽谷創業、工作的台灣人,分享他們在矽谷的實戰心得。收到這本書,我很快地翻完內容,因為其中有不少訪談我都有聽過,算是重新溫習一遍。

有關台灣與矽谷的互動關係,以及台灣該如何學習矽谷等議題,在我採訪科技業多年的經驗中,不斷地被拿出來討論,而且在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許多觀點與聲音也會有些不同。在台灣轉型升級的重要時刻,感謝IC與KT提出對「台灣-矽谷」問題的角度與討論,也趁機談談自己的觀察心得。

先談自己的觀點。我認為台灣應該學習矽谷,不論從人才吸引、創新文化、創業生態、天使創投、法規制度等,有太多是台灣做得還不夠好,應該大力借鏡與學習矽谷之處。

(示意圖/取自pixabay)

但是,我也要說,學習別人的長處,目的是彌補自己的缺憾,最終則是為了建立本身獨特的競爭優勢。台灣可以學習別人很多優點,但不能忘記自己有什麼優勢與特色,要如何打造出具獨特風格的自己,要時刻不斷地提醒自己,這種自主性很重要,不能忘掉初衷,本末倒置,只有找到台灣在全球分工體系的最佳位置,才是關鍵與重點。

講到這裡,就要談談我認為台灣獨特的優勢與競爭力到底為何。前段時間我訪談許多國內軟體業者,也探討國內軟體業的發展機會,在經歷長時間的低迷後,台灣軟體業開始找到新的發展方向,有的往北亞如日本,有的南向至東協,都創造出不少的新商機與新市場。

最近《數位時代》雜誌也製作了一個專題,談台灣新創產業的關鍵十年,也選出十家最看好的創新企業。這些公司都展現超強的成長與競爭力,未來的成長無可限量。

但我還是要說,如果對比台灣在硬體與軟體產業的表現,硬體顯然還是台灣的競爭優勢。我不談太遙遠或不具體的角度,就談一個最近觀察到的現象。六月初,台灣證券交易所統計去年全體上市櫃企業員工薪資排行調查,上市公司中薪資最高的是IC設計業的瑞鼎公司,員工平均年薪近612萬元,前十名中有八家都是IC設計業及半導體公司。

對比另一個軟體創新業者的數字,國內很被看好的電商Saas公司91App,去年成功掛牌,是台灣少數軟體業的獨角獸。91App有五百多名員工,去年營收11億元,平均一位員工創造營收約二百餘萬元。

瑞鼎員工薪資高達六百萬元,代表每個人貢獻的營收一定要明顯高過薪資水準,否則公司不可能賺錢,去年瑞鼎每股稅後純益(EPS)是賺65元以上,也是歷來新高。至於91App每個員工貢獻營收二百多萬元,顯然平均薪資也要低於這個數字,否則91App不可能是獲利公司。

把這兩個數字做一下比較,讀者應該可以看出來,把台灣最強的硬體代表IC設計業,與台灣最好的創新軟體業者對比一下,就可以發現,台灣現階段軟硬體業者及員工創造出來的產值,確實有很大的一段差距。

(示意圖/取自pixabay)

這是當下台灣資通訊產業的現況,很現實、很殘酷,也很無奈,而如果要仔細探究為何會如此,我想其中最大的差異是,台灣硬體業者幾乎產品都是賣全世界,但台灣軟體廠商大多只能在區域市場如亞太地區銷售,有的甚至只能賣台灣這個小市場。當經濟規模無法放大十倍、百倍時,產值必然受限。

當然,這種對比會有一點危險,需要再多加說明。我的意思並非91App很差勁,事實上,91App的營收是抽取電商客戶營收的一個比例,實際創造的GMV要大很多,另外我也判斷91App未來幾年業績還會持續攀高,每位員工的營收貢獻度也會再增加。

同樣的,瑞鼎等IC設計業去年受惠疫情、景氣與缺貨等因素,業績及獲利都攀到史上新高,個人認為未來幾年要再創高峰並不容易,很可能一位員工平均拿六百萬元以上的薪資,短期間應該是不容易再超越的記錄。

我舉這個例子,是要用來對比說明,目前台灣在全球產業的優勢集中在硬體,台灣若想改變這個結構並不容易,要做很多很多的調整才能有一點點改變。其次,我覺得雖然軟體吃掉全世界,但如果台灣的硬體可以做那麼好,這是我們的比較優勢,實在不必看輕,當然更不要捨本逐末,而是要思考如何讓軟體協助硬體,並創造更大的價值。

若再仔細分析,IC設計業的產品,雖然最後呈現出來的是硬體IC為主,但軟體成份已經愈來愈高,不只做矽智財元件(IP)的公司,根本上就是不折不扣的軟體業者,很多做IC產品的設計公司,軟體工程師數量更已不低於硬體,因為現在所有產品都是軟硬整合,只能提供標準型硬體產品的公司,若無法與客戶的應用掛勾更深,或是沒有量身訂做的特別服務及價值,就很容易被標準產品的景氣循環劇烈波動所衝擊,反而不是很好的商業模式。

在談台灣與矽谷的關係時,除了前面強調要知道自己的比較優勢在哪裡之外,我還有第二個角度想說明。我覺得,台灣可以更有自信一點,不要被別人拉著跑,尤其是政治氣候變動下,忘記自己該做什麼事。

如果把台灣與矽谷的關係做個簡單描述,1980至2000年,台灣與矽谷互動緊密,但2000年後台商西進,之後的二十年,台灣科技業把重心放在中國大陸,幾乎大部分電子業老板,出差都是往大陸跑。

如今這個現象已有調整,不是只有台積電去美國設廠,還有一大堆產業鏈都跟著去,也不只半導體產業去,生產電動車的也去了,做低軌衛星、太空的也去了,還有元宇宙的、web3的,也都會往美國跑。台灣電子業老闆以後飛美國的機會絕對不會比飛大陸少,在講這段話的同時,台灣就有政府帶著一票二百餘人的企業訪問團,飛往美國參加「選擇美國(SelectUSA)投資高峰會」。

在台灣遠離矽谷並與大陸靠很近的那段時間裡,大陸互聯網興起,網路風風火火,許多人批評台灣網路產業落後,沒有中國的狼性,硬體業毛三到四,還數落台灣年輕人小確幸,把台灣批評到一無是處。馬雲來台演講,數落了一段台灣企業都是老人在管,結果一堆人就跟著起鬨,包括很多意見領袖都如此。如今阿里被打壓,馬雲也退休了,但台灣許多老先生還活躍於舞台上,而且交出來很不錯的成績。

台積電2019年受邀參加SelectUSA,結果隔一年就決定在美國蓋晶圓廠,但是,美國政府的補助還在未定之天,對比台積電在日本熊本投資的晶圓廠,最近日本政府的補貼下來了,總計4760 億日圓 (約新台幣 1059 億元) 的補助金,約占台積電總投資額 86 億美元的一半。

日本政府補助台積電的金額可以說是天價,連日本國內都有反對聲音,但是台積電日本廠就算生產成本很高,但這種大手筆補貼對降低成本應該大有幫助,台積電可以大力發展日本工廠。但美國呢?現在美國通膨議題嚴重,拜登政府一個頭兩個大,所有政策都放在升息及降低通膨,國會根本無暇理會半導體補貼法案,眼看著原來說的補貼可能沒有了,但台積電廠房早已如火如荼開工。美國講了一堆好話狠話把台積電騙過去,如今沒有補助,成本難以壓低,如果我是台積電董座劉德音,台積電美國廠當然是慢慢來就好,等著拜登政府拿誠意出來再說。

我要對比台灣產業界發生在美中G2兩大國之間的事,只是想說明,台灣要走自己的路有多難,很多時候大家難免會動搖,會堅持不了,但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只要我們回頭一看,就會發現原來自己的堅持並沒有錯,錯的只是跟著流行跑。

更直白地講,我的期待是,過去台灣一窩蜂中國熱,到今天大家講重新學習矽谷,都要想清楚是為什麼。今天想學習矽谷,是我們真的想學習,而不是因為地緣政治因素,也不是因為美國要求台灣合作,所以我們就要合作,不要在政治正確下做選擇,而是應該考量我們真的可以做,真的想做,才去做。

台灣人很勤奮很積極,看到好東西馬上就跟著學跟著做,但不免也會出現一些毛病,例如沒自信又愛跟風,很少靜下心來好好想想,我們擁有什麼,可以怎麼做,不要每次跟著流行跑,最後就是蛋撻現象,台灣電子業也出現過很多投資爛尾樓,不要再重覆這些錯誤

謝謝IC與KT,很認真地訪談了很多人,也探索了矽谷各種值得學習的地方,不管是創新的價值、制度的設計,還有不怕失敗的文化,以及對失敗的包容,台灣都該向矽谷看齊,如今,台灣科技確實應該與矽谷的創新再連結,攜手矽谷,甚至思考要如何超越矽谷,這是我在看台灣與矽谷之間,我們應該再多深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