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南北共讀」專欄是由位於台灣南北的兩位朋友陳一銘和吳仁麟共同經營。陳一銘在台南,吳仁麟在台北,兩人針對同一本書來分享,在不同的生活情境和風土中,交流彼此的心得,這次閱讀的是「學得更好」(方智出版)。
「名校畢業的你,其實不一定懂得 如何學習」
陳一銘(台南)
幾年前,我爸在辦公室跟我說了一句話,最近讀了一本書,有感再發。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有問題」擅長比喻的他,丟了個引子,看來準備要講道理了。
「一位郵差送信,送了十幾年,行的路早就破幾十萬里,但有每個郵差都能明白萬物嗎?」是,這是一種對學習的迷思,我們有時會誤以為只要符合「一萬個小時定律」就能讓我們成為頂尖。
我寫中文字也寫了二十幾年,跟小學時期的字相比,除了稍微端正一點,真的沒有好看到哪裡去。
所以,作一件事情,作久了真的不見得就會變高手。
「如果頭腦思維沒有在運轉,作一件事情作一輩子,也不會變得厲害。」身處什麼崗位不是重點,廚助也能成為世界名廚,江振誠就是這樣,隨時保持頭腦運轉,知道當下目標要什麼,專注,成長,學習。
而學習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學得更好」此本書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其實,我們真的需要「學習如何去學習」。
--------------------
一、價值感的尋找
情緒與動機將會是影響學習成果的最主要原因。
高手與普通人的差別,在於隨時都能找到學習與自身的關聯性。
舉個例子「我之所以念第一類組,是因為我的數理不是很強」這是我聽過周圍最多朋友給的回饋。
是,當然,這也是一種學習的動機,但總顯得有點消極。
而書中觀點與驗證,展現主動積極性,與學習成效有著正比關係。
具體來說,要怎麼作?有四個階段:
1:外在環境的衝動與刺激。
2:在應用中找尋到價值。
3:走向內在衝動。
形成一個閉環。什麼叫閉環?就是一種強化迴路。
我在網上觀看影片時,很容易受到一些標題的吸引。「生命的起源」「「經理人應該具備的五種優勢」「竟然有這麼多證據支持地平說!」
仔細回想,我都被這些標題刺激套路了。這些標題都對我形成了強烈的吸引力,這就是外在環境的衝動。
而看完這些內容,我會去想,這些內容平時的應用與對話中的價值。進一步讓這些內容形成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第二步。接著,因為使用這些內容,會讓我對這些議題放了更多的關注,進而去深入其起源與一手訊息。此時,對這些知識與內容的意義尋找,已經走向最後階段,內在的衝動。
但有些人會問,如果是沒有興趣的工作怎麼找到價值感?
我經驗上,有幾個方法能夠分享。
1:先分解工作成幾個模塊。
2:觀察與分析這些模塊的細節。
3:從細節先著手,找尋成就感。
4:一步一步擴大,形成成就感閉環。
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細節,先建立第一步成就感,會是尋找價值感最好的方法。
--------------------
二、設定目標
專注於眼前的目標,將是實現學習的必要技能。
目標設定,其實大家也都聽得蠻多了。
但我自己的經驗,很多人對於目標的設定,往往不是這麼清晰。
清晰的目標,符合SMART原則。
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levant、T=Time-based
高手,會將遠的目標設定好,以終為始,開始切割成眼前可見的里程碑。
而且更重要的是,人的大腦,負荷有限,每一步都需要專注,聚焦在短程目標。
然而,有很多人已經都能切割目標,為何還是無法成為頂尖?
目標設定與方法,就是我們與高手思維,真正的距離。
我從前年跟高手開始工作之後,發現我們之間的落差不是智力,而是思考的方法。
思考的方法,才是真正高手與普通人的差異。
思考思考的方法,叫作「元認知」。
我們在作任何事情的時候,隨時被元認知主宰著,
元認知通常設立了一道「愚笨之牆」在我們的思維邊界,你可以叫它慣性思考。
元認知更可怕的是,會讓你封閉思考,停止成長。
如同金魚不知道自己活在水中,Neo不知道自己活在母體。
啟動元認知,對於設定目標,找尋到要聚焦的技能,有相當大的幫助。
具體來說,以下幾個問題可以幫助啟動元認知:
「怎麼知道自己掌握哪些內容?」
「為什麼要作正在作的事情?」
最好的方法,詢問高手的元認知,
如果身邊沒有高手,高手寫的書會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讓我們一起啟動元認知,邁向高手之路。
-----------------------
三、提升技能
單純的重複練習被證實是無效的。
因為沒有分解動作,沒有分段反饋。
科學證實,練習一門技能最好的方法是將動作編碼,分段練習。
而且每個動作,需要有明確的回饋,而且最好是分段回饋,
訓練自己去提取練習內容。
一步一步來說明為何要這麼作:
第一步,編碼後分解動作,其實是幫助掌握關鍵技能的細節。
與個例子,學習數學,先從加減法的練習開始,進入乘除法,接下來四則運算。
第二步,而每個動作需要有明確回饋,更是讓自己知道如何改善,改善什麼。
具體的作法是「記錄學習的過程」,我曾經在學習速讀時,記錄「每分鐘可閱讀多少字」「正確理解為多少%?」,有明確的記錄,才能知道自己哪邊有弱點,要怎麼改善。
第三步,則是提取練習,這個步驟很關鍵。大家在背英文單字時,一定有這樣的經驗。
看著單字,都會寫,都會唸。但只要沒有經歷過「從無到有」自己拼出來這個步驟,
其實是很難記起來的。因為大腦記憶的運作方式,其實並不是「回想」而是「重建」。
提取練習,也就是重建記憶,會幫助在大腦的神經元中,打上一個結,進而難忘。
再舉個例子,我當初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學習「無蝦米輸入法」,
從完全不會打,到70字/min,雖不是特快,但也夠用,具體學習步驟如下。
1:分解動作:先背字根+簡易字根
2:明確回饋:使用練習軟體,知道自己哪些字根最不熟悉,強化練習。
3:提取練習:盲打文字,強迫自己拆字,與回想字根。
------------------------
四、實踐
實踐幫助技能拓展,幫助知識深化。
學習到一門技能時,最好強化的方法,便是『教授』這門技能。
實踐經驗增加外部回饋頻率,
實踐過程強化自身對技能的掌握。
大家回想求學過程一定有一些學霸,喜歡回答別人問題,幫別人解答題目。
其實這些過程都在幫助他們自己,更深入的掌握解題的實踐。
那如果周圍沒有實踐的舞台怎麼辦?簡單,自行創造。
有一個方法是科學家費曼很喜歡使用的,
具體來說,費曼技巧有這四個步驟:
1:選擇學習概念。
2:假設自己是老師在輸出知識。
3:感到疑惑,便返回。
4:簡單化與比喻輸出的內容。
以我自身為例,自己讀書後,我想增加自己對書的內容掌握,
我做了以下事情,大家可以參考,強度由弱至強:
1:每個月定期召開讀書會,於會上發表交流意見
2:不定期發表讀書心得,編寫過程,強化自身理解
3:製作成簡報,再次精化內容,對公司內部輸出。
實踐將是掌握一門知識最好的途徑,沒有舞台,自行創造。
——————————————————————————
五、融匯貫通
融會貫通其實就是從表面特徵往下進化到深層特徵。
如何做到掌握深層特徵?
答案是『動作分解』與『混合練習』。
動作分解,能夠幫助在小區域範圍內掌握關鍵技能。
混合練習,能夠幫助在不同動作之間找到深層特徵。
實驗證實,練習投籃的最佳方式,
不是在罰球線一直練習個上千球,而是要在罰球線跟三分線交錯練習。
幫助掌握射籃時不同的力道與各種深層特徵。
具體可以問自己以下問題:
「知識背後的體系是什麼?」
「因果關係是什麼?」
「類似用途為何?」
知識的融會貫通是經過長時間積累的,既有知識將會幫助取得新的知識。
而強迫自己大腦將各式不同的知識之間串連,就是這個步驟最重要的。
找出『類比』關係將會是很好的方法。
類比就如同在不同的知識體系中,建立起高速公路,能夠快速取用。
高手腦中各種知識體系就是這樣形成,他們已經掌握了知識之間深層特徵的關聯性。
————————————————————————————
六、反思與回顧
溫故而知新,千年不變的道理。
『過度自信』是學習最大的障礙,會再次將愚笨之牆築上。
錯誤沒關係,但犯錯第二次就真的不行。
我遇過很多高手,他們有的會在睡覺前,或是挑個時間,
反思今日所有的行為、情緒變化、做個總檢討。
這是一種『自測』的行為,中國那邊叫做『覆盤』。
其實覆盤就是從棋類運動來的,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動作。
從第一手到結尾,每一步的邏輯、過程、思維方式
「為什麼要這麼做?」「下一步怎麼做會更好?」「我的思維有什麼樣的變化?」
有反思與回顧,就等於是給自己內心一個強大的教練,自我回饋。
AI不就是這樣嗎?AlphaGo Zero在訓練前幾十盤局,下的比小學生還不如,
但經過幾萬盤、幾十萬盤的過程,不斷迭代、不斷更新,最終成為了頂尖高手。
而書中也提到一種有效的『自測』方法,叫做『間隔學習』。
整本書也很有意思的,一直穿插一些題目,幫助讀者回想內容。
艾賓豪森遺忘曲線,大腦經過20分鐘會忘掉50%的內容、經過24小時會忘掉75%的內容。
所以不斷地穿插練習,將會是強化記憶的最佳方法。
反思回顧這種簡單的原則,終將帶我們進化成不可預期的複雜。
————————————————————————————————
「學的更好」這本書,總結了學習的步驟。
學習其實就是一種大腦建立陌生神經元連結的過程,
學習永遠是「辛苦」的,因為你在作你原本不會的事情,如果學習是舒服的,那永遠學不好。
但注意,我講的是「辛苦」而不是「痛苦」,因為正確的學習,是要先找到動機,
一但有動機的事情,喜歡的事情,就不會「痛苦」了。
我相信大家不會因為熬夜打麻將感到痛苦,身體可能有點辛苦,但內心感覺絕對是開心的。
判斷自己是否在正確的學習道路上,我認為第一個就是檢視自我的內心,是「痛苦」還是「辛苦」。而這也是最關鍵的,沒有這步,後面的五個步驟將變得寸步難行。
………………………………………………………………………………………………………………..
「為什麼學校不教我們該如何學?」
吳仁麟(台北)
讀完「學得更好」這本書之後,才赫然發現,從小學讀到大學,竟然沒有一堂課教我們如何學習。
「學習」是一門學問,甚至應該是所有學問中最重要的學問,如果沒有學會該如何學習,怎麼可能把其他的學問學好?學問是目的,學習是手段,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學,看來只會把自己搞得很累又事倍功半。
再認真想想,從小到大有些對於學習的觀念也可能是錯的,比如談到學習,每個人總覺得勤快最重要,因為勤快的重覆的練習就可以孰練任何學問或技能,所以人人總是把「勤能補拙」和「孰能生巧」這兩個字掛在嘴上。這些成語總是在強調,只要功夫深,鐵鋤也能磨成鏽花針,但真的是這樣嗎?
有一位學者朋友告訴我,他曾經做過一項有趣的研究,想證明「老司機」真的就會比較厲害嗎?「老司機」這個名詞已經是網民文化的一部分,廣泛用來形容各領域的資深高手,也常常被用來當成性暗示用語,這名詞其實源於曾經在網路上被瘋傳的雲南山歌「老司機帶帶我」。
那位學者朋友想搞清楚的問題是:「老司機真的有比較厲害嗎?」。他向計程車行要到了所有司機的載客記錄,經過分析比對之後發現,那些有相當年資的老司機竟然有七成的收入低於所有司機的平均水平線,有些老司機的表現甚至比不上剛入行的菜鳥司機。
我認為,這個故事就能讓我們重新思考「勤能補拙」和「孰能生巧」這兩句成語,也說明了學習這件事需要的不只是勤快和重覆。
「學得更好」這本書認為,要學好任何學問或技能必須把以下這些重點搞好:
一、 尋找動機
找到自己學習的動機,問自己為什麼要學?學習的動機可以是功利的,比如「為了考證照提高薪水」;也可以是非功利的,像是「為了滿足好奇心」。在學習之前如果能意識到學習的價值,就更有動力會去學。
二、設立目標
目標要具體可測量,假設給自己定下的學習目的是「托福高分」,那麼,可測量、可操作的目標應該是「每週完成幾篇閱讀、幾篇聽力,幾篇作文」;而不是一句籠統的「改善聽力和寫作」。
三、反覆練習與自我檢查
通過反覆練習來一步步達到學習目標,通過自我檢查檢驗學習成果,同時再次加深對所學內容的記憶。像是:「給自己出自測題」、「試著用自己的話解釋一遍學到的概念」或是「把自己所學試著去教會別人」。
四、形成關聯
和以前學習的內容形成關聯並形成知識體系,這樣能更長久地記住新學的知識。一旦理解了新知識和其他知識的關聯,即使你忘記了,也可以通過想起其他知識,進一步推導、或是沿著線索想起學來的新知識。
總結來說,這本書和大部分談學習的書都強調同樣的重點:學習這件事該是從心理學出發的議題,如果沒辦法從心理層面產生學習動機,就不可能有動力找方法去學,更不可能學到任何知識或技能。也就是要從「why」出發,才會找到「how」,最後得到「what」。
小禮物:我們特別把這一次分享重點做成簡報檔,如果您有興趣,歡迎以電子郵件索取,來信請寄:
vinwu168@gmail.com,通關密語是:「南北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