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強調的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可追蹤性等特色,而在今年這個區塊鏈熱潮中,難以計數的項目方及交易所都紛紛冒出來,打算一同搶食這塊「未來趨勢大餅」。
不過放眼全球的加密貨幣市場,去中心化交易所仍算是少數,其原因當然是每家公司有不同的考量,包括法幣與加密貨幣間很難去中心化、私鑰管理也是一大挑戰,實現去中心化儼然成為一把雙面刃。
亞洲第一間去中心化交易所「STAR BIT」在今年4月30日正式上線,並同步啟動STAR BIT Token(SBT)的ICO(首次代幣發行)。
由於STAR BIT使用的是以太坊的「智慧合約」,並結合專為ERC20代幣交易設計的0x合約協議,使之能提高個資安全性,也避免因訂單量不足而陷入無法與大型交易所抗衡的窘境。
幣特財經特地專訪STAR BIT執行長鄧萬偉,深談他對於虛擬貨幣、區塊鏈的看法,以及自己在台灣發展交易所的心路歷程!以下即為訪談精華摘要:
您認為台灣在區塊鏈產業,特別是交易所這部分,未來的發展形勢跟趨勢為何?而交易所生存的關鍵為何呢?
我從去年六月開始觀察區塊鏈市場,原本以為距離「春秋戰國時代」的來臨,至少還要兩年的時間。但現在發現,今年其實已經進入戰國時代,交易所百家爭鳴,如果無法做到差異化,勢必會被淹沒。
我認為交易所能生存的關鍵,在於清楚自己的戰略位置及不同之處。而STAR BIT可以活下來的原因,就是足夠安全及不斷優化。
STAR BIT不僅是台灣少數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也一直持續在優化系統及定位。因為所有產業都不斷在轉型,交易所也一定會變形,所以在這個階段,交易所都不該再只把自己定義為單純的交易所。
STAR BIT從今年四月上線為1.0、七月推進為2.0,到十一月開始正式進入3.0的階段,我們不再稱自己為交易所,而是「數位資產交易平台」。把實體摸得到的東西轉進來變成虛擬的,也代表我們平台的交易是可以被數位資產代幣化或證券化的。
您認為STO在明年會成為一個大的趨勢嗎?您希望主管機關如何監管?
我認為STO的出現是在幫助這個生態。現在ICO已經被大家玩爛了,即使政府沒有強制項目方ICO轉STO,項目方也不一定有辦法成功。所以還不如跟政府一起合作,共同朝STO的方向前進。
監管方面,我個人認為不能用管有價證券的方式來定義STO,也不能拿券商的角度來管交易所。如果直接認定交易所為券商,並以證券交易法、銀行法直接套用在我們身上,那所有交易所必定全軍覆沒。
所以我希望主管機關可以從母法去刪減或增修相關條文,而不是讓還在成長的交易所,才剛剛冒出頭就被直接扼殺。讓我們成長到一定程度,去賺全世界的錢,對於業者跟政府來說,都是一個雙贏的做法呀!
現在有很多境外交易所都想要來台灣對接法幣,您覺得在地交易所該如何應戰?
我覺得境外交易所一定有辦法可以接上法幣,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日本交易所從今年一月的Coincheck,到九月的
所以我看到了這個市場的未來性,
雖然STAR BIT跟其他交易所是競爭對手,但到了交易所2.0的時代,
您會怎麼形容去中心化技術的門檻?
去中心化交易所的確比較不好做,但不至於做不出來。當初會想做一間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初衷,就是單純的想要「安全」。交易所如果被駭,不僅錢被偷了、商譽沒了,還可能要面臨刑事問題,所以我一開始就希望可以做點對點的交易,不把錢讓第三方經手,也就少了駭客下手的機會。
以門檻來說,去中心化技術是難在搓合系統該如何引導智慧合約真正寫上鏈,在交易的過程中有很多細小的運算,不僅複雜,也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所以在跟工程師討論架構及設計程式時,是最困難的地方。
區塊鏈熱潮依舊,每間交易所都希望找出下一波成長的契機,STAR BIT對未來的展望及規劃為何呢?
STAR BIT剛成立的時候,用戶百分之百都是台灣人。但由於我們一開始就是將定位和目標放在全球,所以一直都有在包括Telegram等社群平台上積極推廣。而我們也很成功地在半年內,將台灣的用戶從100%降至30%,其他的用戶散落在各個國家,包括越南、俄羅斯、印尼、中國、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
對於未來的用戶群,我們將全面推進全球,目標是讓台灣用戶降到10%。而針對目前一千多人的週活躍用戶,以及每天一百萬美金的交易量,我們的目標則是朝50倍邁進!
(以上圖片由STAR BIT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