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有越來越多熱血的年輕人立志打破傳統小吃只能俗俗賣的既定印象,偏偏當他們價格升得太高總會遭到一些消費者的反對。幸好社會上已形成一股穩定的支持聲浪,鼓勵他們堅持下去。
遺憾的是,支持者不等同於行動支持者,好比幾年前我也贊成鬍鬚張調高魯肉飯價格,卻感到不值得而用腳投了反對票。再好的理想終歸要回到現實,從消費者的立場去想。
要多貴才合理
商家提高自家商品的價值與形象合情合理,任何人也都希望台灣的傳統小吃能上得了枱面,不僅止於墊檔的小吃。
可是價格這種東西不是賣家說的算,而是顧客。( GOGORO 的大降價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現在社會大眾都有認識:食品的價格不應該過於低賤。那反過來看,食品的價格要多高才合理?
賣家賺多少利潤才合理是一大重點,如果不討論這個,覺得賣貴都是應該的,那等於是喪失平衡的天平,而有心人士也能藉此以「潘仔價」大賺一筆。
價格競爭
某人多賺,必定會讓別人少賺。
拿星巴克當例子,大家都知道,因為他們懂得營造咖啡的附加價值與形象才能提高利潤,而台灣的cost down 思維只會害台灣商家弱弱相殘,越賺越少。
沒錯,問題是咖啡賣多貴才合理? 網上盛傳、甚至也有學校做過研究,說星巴克的咖啡跟平價咖啡其實大部份的人都分辨不出來,關於星巴克有沒有削台灣人不予置評,只是對於喝不出差異的社會大眾來說,選擇星巴克咖啡等於虧掉了二三十塊左右。
而那二三十塊錢會消減消費者的開銷預算,排擠其他消費。
消費者的口袋是有限的,某個商家賺得太多,對其他商家來說必定產生利害關係,對消費者也是,因為被別人多賺的錢會讓自己失去其他應有的享受。說真格的,要求消費者用錢支持好食材恐怕太過理想,一來,消費者可能想省掉飲食費,花在別的事物上;再者,消費者不一定分得出食品好壞。
食材好不好 舌頭不一定知道
這幾年很流行盲測,有報導指出即便美食家也未必吃得出一般快餐店與高檔食品的差別。對某些舌頭鈍的人來說,商家主打的高級食材常常是「僅供參考」。
因此,即便商家是憑良心做買賣,也不能憑著「我的材料很好,也因此貴」就認為自己的商品貴的有理。當然貴是應該貴的,不然怎麼打平開銷? 怕只怕消費者吃不出價值,覺得花那麼多錢不值得。商場現實,怨不得誰。
然而,順帶一提,主打好食材的行銷潮流是有益社會的,可以鼓勵上游用心做事的生產者,有時商家為了行銷自己,也會順勢幫他們的食材供應者做廣告,魚幫水、水幫魚。除此之外,還可以造成一股講究好食材的風氣。
顛覆形象未必能讓人接受
有些顛覆傳統食物印象的商家,為了營造形象而多出來的設計費、行銷費用等等都會反映到商品上。可惜消費者不一定能接受。舉個極端的例子,把黑松沙士配燒餅夾肉做成台版麥當勞,店面也著意裝潢一番,一客套餐賣一百塊,做得起來嗎?
或許真的做得起來,沒人敢說死,但做不起來也不能怪消費者。
或者,不應該走麥當勞路線,斟酌走向,走高檔連鎖小吃或許行得通,好比某些走美式風格的鹽酥雞連鎖店。
這是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雙向交流,交流結果有成有敗,沒有什麼是必然的,即便是大家都說好棒棒的日本,拉麵成為高檔美食也不是一夕造就的,日本很多鄉間美食也上不了枱面。固然社會大眾都認同要將台灣傳統美食做出更多可能性,實際上,消費者的接受度不可能無限地要求。
延伸閱讀:拿在手上就是潮!公館時尚飲料店TOP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