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原住民族日,你夠瞭解他們嗎?
何渝婷
2016-08-01 14:00

今日(1號)是原住民正名22週年紀念日,從7月30號開始到8月7號,原住民族委員會就已經開始舉辦第三屆世界原住民族樂舞節活動,表演團隊從台北市市民廣場,南投縣立體育場、屏東千禧公園、臺東關山國小及臺東縣立體育場等地巡迴演出共計6個場次,希望藉由此次活動讓臺灣原住民族樂舞文化被更多人看見,並且透過樂舞交流,讓國內外團體相互認識彼此樂舞文化特色。

 

從1984年開始就有人主張把「山胞」正名為「原住民族」,許多人認為正名能讓原住民族內部凝聚高度的共識,經過多年抗爭與努力,國民大會終於在1994年8月1號把沿用四十多年的「山胞」正名為「原住民」,2005年行政院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明定每年的8月1號為「原住民族日」。

 

「原住民族日」代表著原住民的主體意識,也代表著他們在社會的正當地位,而至少六千年前原住民族就已經在台灣生活,正名也彰顯著原住民族是台灣原來的主人以及他們在台灣的特殊地位。

 

 

根據原住民族委員會資料,目前台灣的原族民族約有53萬人,佔總人口數的2%,目前政府認定的原住民共有16族,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而目前台灣原住民居住的地方也分散各地,其實居住在都市的原住民比例已經超過50%,並不是只侷限在山地地區。

 

阿美族:

 

 

阿美族分佈在中央山脈東側,立霧溪以南,太平洋沿岸的東台縱谷及東海岸平原,大部份居住於平地,只有極少數居於山谷中。

 

泰雅族:

 

 

泰雅族分布在台灣中北部山區,包括埔里至花蓮連線以北地區。

 

排灣族:

 

 

排灣族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

 

布農族:

 

 

布農族分布於中央山脈海拔一千至二千公尺的山區,廣及於高雄縣那瑪夏鄉、台東縣海端鄉,而以南投縣境為主。

 

卑南族:

 

 

卑南族分布於台東縱谷南部。

 

魯凱族:

 

 

魯凱族分布於高雄縣茂林鄉、屏東縣霧台鄉及台東縣東興村等地。

 

鄒族:

 

 

鄒族主要居住於嘉義縣阿里山鄉,亦分布於南投縣信義鄉。

 

賽夏族:

 

 

賽夏族居住於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的山區,又分為南、北兩大族群。北賽夏居住於新竹縣五峰鄉,南賽夏居住於苗栗縣南庄鄉與獅潭鄉。

 

雅美族(達悟族):

 

 

雅美族分布於台東的蘭嶼島上的六個村落,為台灣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

 

邵族:

 

 

邵族分布於南投縣魚池鄉及水里鄉,大部份邵族人居住日月潭畔的日月村,少部分原來屬頭社系統的邵人,則住在水里鄉頂崁村的大平林。

 

噶瑪蘭族:

 

 

噶瑪蘭族,過去居住於宜蘭,目前遷居到花蓮和台東。

 

太魯閣族:

 

 

太魯閣族大致分佈北起於花蓮縣和平溪,南迄紅葉及太平溪這一廣大的山麓地帶,即現行行政體制下的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及少部份的卓溪鄉立山、崙山等地。

 

撒奇萊雅族:

 

 

撒奇萊雅族的聚落主要分佈於台灣東部,大致在今日的花蓮縣境內。

 

賽德克族:

 

 

賽德克族的發源地為德鹿灣(Truwan),為現今仁愛鄉春陽溫泉一帶,主要以台灣中部及東部地域為其活動範圍,約介於北方的泰雅族及南方的布農族之間。

 

拉阿魯哇族:

 

 

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桃源里以及那瑪夏區瑪雅里。

 

卡那卡那富族:

 

 

高雄市那瑪夏區楠梓仙溪流域兩側,現大部分居住於達卡努瓦里及瑪雅里。

 

而針對8月1號原住民族日也給原住民提供遊樂區、風景區及各場館的入場門票優惠:

 

 

 

明日(2號)第3屆世界原住民族樂舞團隊將在南投縣立體育場舉辦南投踩街和巡演活動,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到場欣賞表演,一起感受並支持這精采的國際原住民族樂舞嘉年華。

 

(以上圖片及資料來自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第三屆世界原住民族樂舞節臉書)

 

延伸閱讀:從「番」到「原住民族」的正名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