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制式的辦公桌擺設,或是人來人往的員工穿梭,走進阿布電影的辦公室,直升機停機坪的符號「H」印在地上,向上看是一架直升機的槳固定在天花板上,貨櫃屋造型的空間佇立在一旁,不只讓人看了為之驚嘆,他工作的環境也透露出他心中的夢想。
過去你也許不熟悉他,但在紀錄片「看見台灣」在三年前震撼全台灣人後,你不可能不認識他,他是第一位飛「閱」台灣,不斷傳遞台灣之美的「齊柏林」。
在成為導演之前,他一直是一位空中攝影師,也曾出版過不少攝影集,而這回繼「看見台灣」後,他將過去幾十年對台灣土地的愛,經過精心挑選後集結成冊,取之為《島嶼奏鳴曲》,期盼再次喚起讀者心中對台灣的情感。
透過齊柏林的高度,我們除了看見了我們未曾欣賞過的台灣,也會透過齊柏林的作品了解他眼中的台灣,他數十年所感受到的台灣之美、台灣的歷史,甚至是台灣的變化。
KNOWING透過與齊柏林的專訪,讓讀者進一步感受他對台灣的愛,不只他的作品讓你感動,他的一言一語都述說著他自身對於台灣的情懷。
島嶼奏鳴曲是第幾本作品?
透過出版社發行的作品大概有五、六輯,其他大部分都是為某種目的編撰的,像是幫政府機關、學校或是公司行號,總總相加大概三十幾輯,不過自己本身作品距離上一次發表將近十年,上一次是2006年的《從空中看台灣》。
過去總認為賣書並非難事,但自己公司發行後才知道其實現在書的市場較不景氣,且以攝影書的印刷成本而言相對昂貴,在市場上攝影作品很多都要上千元,考量到消費者的花費,我們降低售價,就是希望讓讀者能夠有機會認識台灣的土地以及收藏。
島嶼奏鳴曲與過去所發行出版品的不同在於?
以前作品出版幾乎都是有主題及目的性的,為了出版社發行的讀者對象,或是像政府機關的宣導、學術教育的研究、工程顧問的紀錄,大多數是希望透過空照認識台灣的地理、地形、環境,我沒有編輯主導的權力,只有參與過程,我就依對方需求提供照片。
在飛行過程中我很喜歡透過細細觀察台灣的人民生活在土地上的各種型態,來感受樸實的美麗,也可以看見人們在大地上勤墾的創作,如稻田、菜圃、果園、魚塭……等,提供我以鳥瞰的方式來記錄台灣的美麗。
(南投縣-玉山主峰雪景-齊柏林攝影940316)
《島嶼奏鳴曲》是由我自己發行的,所以當初想要出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想要把我飛行時看見的台灣美麗影像集結成冊,把美麗台灣介紹給全世界,而非特地為了文章內容去挑選圖片。直接的以個人對土地的觀察拍攝、簡單文字解說,以一種視覺感受式的方式來編輯,所以並沒有挑選大家熟悉的風景名勝,如阿里山、日月潭等觀光景點,而是一些你我生活周遭被忽略的尋常地景或都市規劃的現象,甚是農民在土地上的耕耘,簡單來說這次的作品,就是一個空中攝影師對於土地情感的抒發。
這些作品大概是花費多少時間?
大部分是這十年,《島嶼奏鳴曲》最後特別收錄了時間對照的篇章,像是921地震前後的南投九九峰於1997、1999及2012年的對照,像現在年輕人可能就沒有機會看過921之前九九峰青翠的樣貌,一夕之間灰飛煙滅後又復育的樣子;大部分的人也習慣在高樓林立的信義計畫區內逛街購物看電影,而早已遺忘台北市還沒有101大樓前的天空是什麼樣子。
我常常說在空中按下快門的那一霎那,影像就會變成歷史,因為我們無法預知未來還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所以我在從事空中攝影工作時就是抱持著紀錄的心情在持續著。
今年有什麼新計畫呢?
我們現在主要是影像資料庫的建立,我這將近25年的時間在空中所拍攝的影像超過七十萬張,其中大概有十萬張的正片,也就是底片、幻燈片,都收藏在乾燥箱保存著,過去因個人能力有限,沒有經費可以整理將其掃描數位化,去年我們獲得文化部的補助支持,目前就是花很多時間細心的整理這些影像素材,建立第一個台灣空中攝影的影像資料庫,我們還取了個好記的名字,就叫做《itaiwan8.com》 也就是《愛台灣吧》。未來大家就可以透過資料庫搜尋到我過去空中拍攝的素材,也會根據不同的用途取得線上授權,以第三方支付的方式供大家使用,過去素材的人工挑圖實在太耗時了,所以希望透過關鍵字,以自動化的方式讓整個資料庫能夠運作。
另外照片的內容與定位需要花很多時間判讀,尤其早期正片拍攝沒有GPS紀錄,只能一張一張拿放大鏡檢視,再比對衛星地圖,基本上都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慢慢建立,而且專業的正片掃描工作越來越式微,我們必須加快腳步完成這項繁瑣的任務,也希望透過資料庫的建立將我過去的紀錄傳承下去。
那你認為資料庫是商業還是公益呢?
當初在籌拍看見台灣的時候,本來是希望透過企業公益贊助的方式拍攝,但許多董事長都說要我自己先學會賺錢,要自己賺錢才能實踐自己的夢想,這番話當下聽來很挫折,但後來漸漸發現好像真是如此,要有商業利益之後才能發展公益,我也期望《itaiwan8.com》的影像資料庫可以健全營運自給自足,進而建立對環境教育領域的企業社會責任。
其實資料庫會有多少授權收入真的無從判斷,但是若不將這些影像數位化、資料庫化,這些資料可能永遠不見天日,資料庫某方面來說是我個人對土地情感的紀錄及保存,也是我對台灣這20多年來的小小奉獻,就像很多過去的史料,我們應該要感謝前人的紀錄現在才看見過程。《itaiwan8.com》的建立若能有商業發展當然是好的,但我們不僅僅是以這個角度考量的。
你的小孩對你這麼多年空拍的興趣是怎麼想的?
其實我的小孩在很早的時期就已經有明確的未來方向,雖然很希望他們也喜歡攝影領域,但他們有別的興趣我也很給予支持,也許現在完全沒有參與我的工作,但說不定未來會有改變呢。
不過由於我幾乎都把空中攝影擺在第一位,所以他們應該對我蠻多抱怨,因為天氣好的時候我就會要去空中攝影,就較沒有時間陪他們,不過現在他們也知道爸爸是在做什麼樣的事。
我本身不是念地理或是環境的相關科系,所以我對於台灣土地的情感完全來自空中攝影,當我換了一個高度俯瞰土地的時候開始感動,也是因此才開始認識土地,從土地的影像上看見環境問題,小孩也透過看見台灣才理解我在關心什麼樣的事情。
電影上映時,兩個小孩有沒有做過讓你印象深刻的事?
我想孩子們應該是覺得驕傲的,當時其實蠻多人對我有負評,我兒子剛好是PTT的版主,原來我兒子對於PTT上的每個負評都是以非常有條理且溫和的方式來回應及解釋,但這些問題是我從來沒跟他提過的,直到媒體來採訪我才知道。
看見台灣的續集未來會有什麼不同方向?
因為環境的議題沒有國界,海洋、空氣都沒有界限,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往台灣鄰近的國家土地上拍攝,進而與台灣環境做比較,無論是好的或是不好的,像是日本311大地震的福島核災所影響的海洋輻射汙染、馬來西亞棕梠樹的種植而砍伐森林的問題…….等。
但這也牽扯到經費跟預算,而且有些國家可能不願意,畢竟牽涉到的東西太多,這些都還需要時間去溝通。也想將台灣的格局放大一些,其實台灣有很多做得很好的地方,像是垃圾分類,我們應該要透過環保的關鍵來深植人心,並對症下藥。
我希望花兩年時間來拍攝,再花一年時間製作,像我們這種影片要做田野調查,所以實在快不得。
跟第一集相較起來?
《看見台灣》從剪輯完成到電影上映,觀看無數次之後也常會覺得有些運鏡仍不夠好,畢竟當時我是由空中攝影師學習當導演,我也是從這部片中獲得經驗,成為下一部作品的養分。
想對年輕朋友們講些什麼?
我們不要講太好高騖遠的話,其實環境議題隨時發生在你我的周遭,而且攸關我們的後代子孫,當環境不好、變差的時候,我們也都深受其害,我希望現在的年輕孩子們都能夠了解這個現象,每個人都可以發揮自己,不管以什麼方法,都要以友善的態度對待環境。
若每個人都有環境意識,我們也不會做出傷害環境的事,自己的環境真的要自己來維護。
(照片為台灣阿布電影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