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帖。無聊與哲學
吳仁麟
2019-10-22 12:05

 

1. 閒暇與無聊

 

最近讀了幾本談「無聊」的哲學書。

 

「閒暇與無聊」是日本東京大學哲學家國分功一郎的代表作,整本書的主軸其實是人類史。

 

在七萬年前進化為智人之前,人類其實一直是居無定所的動物,到處採集食物和躲避猛獸。

 

進化成智人之後,開始從遊盪動物成為定居動物,讓食物來源穩定也能埋葬死人(這是特別值得注意和思考的事,人類對於死亡的理解和處理的方式是所有文明的根源)。

 

當人類成了定居動物,就會擁有更多食物、財富和時間,有錢的人愈有閒,於是想各種花樣去花錢花時間,也就這樣有了藝術文化娛樂產業,這些奢侈事顯然是沒錢沒閒的人消受不起的。

 

閒暇和無聊其實對這個世界影響重大,每個哲學家都認同,所有的哲學議題都和閒暇與無聊有關。

 

2. 無聊的哲學性

 

這個月的閱讀主題是「無聊與哲學」,起因是最近到日本旅行之前讀了「禪與摩托車的維修藝術」,於是想要找一些關於「休閒資本主義」的書來讀。

 

讀了幾本之後,也慢慢理出自己所關心的議題軸線。我發現,哲學家們談旅遊、休閒和消費,談到最後,其實都在談倫理學的問題。

 

古早年代,東西方社會都認為娛樂和血拼是罪惡,人必須活得勤倹刻苦,享樂只會腐化身心,甚至宗教和法律都制止小老百姓去滿足各種感官慾望。

 

但是今天,一切都改變了,全世界先進國家都在比賽誰最能讓人的感官沈淪,因為那是當今地球上毛利最高的產業,也是發揮國家影響力最好的管道。所以自然有倫理學家會自動為蘋果、亞馬遜、麥當勞、星巴克這些公司背書,因為這些品牌的背後都是美國的國家利益(然後,愛國也是倫理學的議題了)

 

而人之所以想要也能夠去滿足自己的感官,往好處想是該覺得慶幸的,那表示自己生活在一個物資充裕又治安良好的社會,活在這樣的社會感覺無聊是很自然的事。所以無聊這件事就成了每個進步社會需要處理的問題,個人要處理個人自己的無聊問題,國家要處理人民該如何面對無聊這件事(所以無聊也就成了政治、經濟、外交甚至國安議題了,特別是年輕人如果感覺無聊就容易搞反對運動)

 

讀完日本大眾哲學新秀國分功一郎的「閒暇與無聊」之後,我接著讀另一本談無聊的哲學書「衝浪板上的哲學家」,作者是一位哈佛博士兼衝浪客亞倫詹姆斯 (Aaron James),他也是倫理學者。這兩位哲學家對人們處理無聊的態度完全不同,日本哲學家一直在辯解為什麼今天人們會感覺這麼無聊,美國哲學家則認為無聊才是人生最可貴的事,因為給了衝浪客一個完美的藉口,他甚至認為衝浪是人生唯一的意義。

 

這兩本加起來近一千頁的哲學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讀者留在網路上的書評:「讀完之後,我真的覺得非常無聊」。

 

3. 哲學孤兒

 

參加了一場新書發表會,現場來了許多哲學家,他們大都在大學哲學系任教。

 

這本書是台灣大學出版的「洪耀勳文獻選輯」,洪耀勳曾經擔任台大哲學系主任長達二十年,被認為是「台灣哲學」的開山人物之一。根據哲學界的研究,1916年台灣有了第一篇屬於自己的學術論文,台灣的哲學已經發展超過一百年。

 

到底是什麼是「台灣哲學」?洪耀勳在1936年發表了「風土文化觀」這篇論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第一篇討論台灣哲學主體性的作品。他把黑格爾等歐陸主流哲學理論和日本的京都學派的論述再加上與中國哲學做綜合分析,認為台灣應該努力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哲學論述。這樣的論述融合了中、日、歐的哲學理論,也和這些地區完全不同。

 

我被安排上台去為這本書講幾句話,於是反問現場的哲學家們,台灣的哲學主體性究竟該建構在什麼樣的地基上?

 

「如果台灣哲學只有這個房間裡的哲學家了解,這房間之外的社會大眾卻一無所知,這樣的主體性算存在嗎?」我用哲學世界最原始的問題反問哲學家們。

 

兩千四百年前,蘇格拉底為了哲學而死,定義了哲學家的專業性,強調只有菁英才有資格討論哲學。但是今天是庶民時代,哲學家該不該用大眾能理解的語言去分享哲學?

 

「您說的有道理,不過大家光是教書和寫升等論文就已經搞得精疲力盡,那還有時間去把哲學科普化?」一位哲學家這樣回應我。

 

我其實更擔心的是,即使有人肯用心去寫哲學科普文章,在這樣的時代還會有人看嗎?今天的哲學看來早就成了學術世界裡的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