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專欄】網路犯罪與現實犯罪間的界線正逐漸模糊,融合型詐騙越發普遍
專欄作家張瑞雄
2025-07-14 10:40

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隨著數位科技的普遍,網路犯罪與現實犯罪之間的界線正逐漸模糊,兩者開始相互融合,對人們的財務安全與日常生活造成更大的威脅。近期發生的澳洲航空Qantas的客戶資料外洩事件便是此類融合型犯罪的典型案例。攻擊者利用外包的海外客服中心,成功竊取570萬名客戶的個人資訊,包括姓名、會員編號及飛行常客等級。這些資料的外洩不僅僅是隱私的侵害,更成為詐騙犯用來進一步操縱被害人的重要工具。

在融合型詐騙(convergence scam)中,犯罪者通常先透過大規模的數據洩漏取得被害者的個人資訊,再結合心理操控技巧,利用被害人的恐慌情緒,以極具說服力的方式詐騙財物。舉例來說,犯罪者假扮成銀行客服,利用已竊取的個人資料取信於被害者,進而誘騙其提供一次性密碼(OTP)。這種看似真實的互動方式,使得被害者難以察覺詐騙的跡象。

問題的嚴重性在於現行金融機構的保險條款中,大多包含「主動提供密碼即喪失保險理賠權」的規定。即使被害人是在詐騙犯的誘騙下提供密碼,也仍然被銀行視為「自願提供」,導致受害者無法獲得補償。此一漏洞不僅加重了受害者的損失,更突顯了金融機構在客戶保護機制上的缺失。

此外執法機關面對此類犯罪案件時,也普遍表現消極。即使犯罪者留下了實體犯罪證據,例如偽造信用卡在實體商店消費、透過監視器追蹤等情況,警方也往往因資源不足或認定損失金額較小,而未積極調查。這種消極態度無疑向犯罪者釋放了一個錯誤的信息:融合型犯罪的犯案風險極低,進而鼓勵犯罪活動的猖獗。

事實上,當前的法律及政策對資料外洩事件的關注過於事後的應變,而非事前的預防。正如一些網路安全專家指出,當法律過於著迷於資料洩漏事件本身,而忽視了預防事後犯罪的有效措施時,便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犯罪反而更難以防範。因此從根本上解決此問題,需要透過更全面且前瞻的法律措施,例如要求企業進行定期安全審核、制定具法律約束力的安全標準,並對未落實這些標準的企業給予實質性的罰則。

澳洲於2024年推出的《網路安全法》及設立的「網路事件審查委員會」(Cyber Incident Review Board)是一個積極的起點,但更應該關注的是其提供的建議能否真正被落實於法律規範中,而非僅僅停留在事後檢討的層面。

在個人層面,除了基本的警覺意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須強化教育,讓大眾更清楚地理解此類融合型犯罪的特徵與預防方式,包括絕不透過電話提供任何一次性密碼,遇到可疑電話立即回撥銀行官方電話進行確認,以及更謹慎地管理個人資訊的公開。

更進一步而言,企業與政府機構亦須承擔起更大的責任,應立即重新審視並升級其客戶身份驗證系統,減少對一次性密碼的依賴。同時必須加強對資料經紀公司的監管,增加資料外洩的透明度與防範措施。

融合型犯罪不僅僅帶來金錢損失,更對社會信任造成嚴重侵蝕。人們對銀行及各種保護性制度的信任一旦被破壞,將極難重建。從根本解決此問題,需要企業、執法機關與立法者共同推動制度變革,只有真正地從法律、政策及教育層面採取系統性的預防措施,才能有效阻止融合型犯罪的持續蔓延,守護大眾的財務安全與社會的穩定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