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期局就在附近,若有任何疑議,他們隨時可以走過來跟要發幣的團隊喝杯咖啡,跟團隊聊聊為何要發幣、怎麼發幣。這是一件無價的事,而這件事正在台灣發生!」MaiCoin暨MAX交易所執行長劉世偉,語氣堅定的說。
為了讓加密貨幣能真正從虛擬世界走入人心,MaiCoin剛剛在台北光華商圈,開設了佔地逾250坪的實體店面暨集團總部。距離新生南路上的金管會證期局,只要過一個紅綠燈,步行五分鐘。
「MaiCoin之所以要建立這空間,就是為了解決存於人們心中的恐懼!」劉世偉透露說,在接受《幣特財經》專訪的前一天,他才剛剛與金管會、央行、銀行局、綜規處等單位開完會。
早在去年11月,劉世偉便已經提出申請監理沙盒的計畫,甚至表示願意拿出MAX的股份來做試驗,讓來自台灣的MAX STO在全球流通。此後,MaiCoin更是緊跟政府部門的步伐,堪稱是最接政府部門「地氣」的交易所。
歷經了幾個月與監管單位的密切溝通,他有感而發:「我認為金管會要處理的事情很複雜,就像我跟金管會副主委黃天牧說的,我唯一想爭取的只是頻繁溝通,任何進度都是好的進度!」
事實上,在全球加密貨幣市場挺過了「劣幣驅除良幣」的窘境,歷經了汰弱留強的調整後,加密貨幣市場迎來了喧囂過後的沈澱。
而與實體資產掛鉤的證券型代幣發行(Security Token Offering,STO),也因應群眾募資與新創產業的需求應運而生。快速崛起的STO,為全球資本市場提供了一個跨越國界的全新融資方式。
為回應STO的蓬勃發展,台灣的監管機構自今年初開始,便開始有所動作。四月,台灣金管會邀集了虛擬貨幣業者及專家學者,針對STO監理規範,召開了一場公聽會。六月底,金管會也終於釋出了STO的初步監管框架。
在金管會釋出的框架中,監管單位擬對STO採分級監理規範,以募資金額3000萬台幣為限額,超過3000萬以上,就必須先進入沙盒實驗,實驗成功後將依證券交易法規定辦理。此外,針對虛擬貨幣平台業者,金管會亦規定募資金額在3000萬以下STO交易平台業者,應申請自營商執照。
金管會為STO擬定的監管框架,讓業者們叫苦連連,然而MaiCoin作為全台第一家申請進入金管會監理沙盒的交易所,卻顯得無所畏懼,甚至計畫藉由金管會提出的STO框架,發行一個能為全球碳權定價的「碳權STO」!
劉世偉篤定地說,監管框架之所以會如此嚴格,其實是源於監管單位對新技術的恐懼。
《幣特財經》特別專訪劉世偉,深談他對於虛擬貨幣、新出爐的STO監管政策,以及區塊鏈整體產業發展的觀點!以下即為訪談精華摘要:
您怎麼看待日前新出爐的STO監管政策?新監管框架的推出,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又會對整個產業造成什麼影響?
從前陣子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對加密貨幣交易所BitMEX展開調查的案例來看,政府正在拓寬監管範圍,不只是加密貨幣,連加密貨幣衍生性商品也在監管範圍內。
近年來各國以美國為首,都在慢慢試著把權力收回去,因為Libra的關係加速了這一進展,現在連平台間的送幣也要跟隨「Travel Rule(轉帳規定)」。但是相對的,也因為設立了一些規範,整個加密貨幣生態將會更為健康。
雖然這幾年整個加密貨幣產業不明朗,甚至處於灰色地帶,但我認為政府介入監管對我們來說是好事。早在去年十一月,MAX STO便已提出申請進入沙盒的計畫,現在MAX STO雖然還在審核階段,但我一直與監管單位頻繁溝通,因為要解決的問題太多了,不單單只是發幣、法定貨幣的地位、還有權利義務等問題。
所謂好事多磨,我不認為金管會在拖延,雖然台灣監管單位偏向保守,但他們是真的站在保護投資者的角度做思考,並真的在嘗試推動加密貨幣產業的發展。我認為比起一味的責罵監管單位,不如用心去理解對方。
能否請您談談對於STO之募資金額限制、單一平台、資格對象、一年只能做一檔等限制的看法?
縱使大家對金管會新出爐的規範有些意見,但我還是非常樂觀。我們能在前陣子設立實體店面,這其實是不容易的。這件事目前在香港、新加坡、美國、中國都不可能發生,但在台灣我們卻能擁有這麼寶貴的機會。現在不管是國發會或者金管會,他們真的覺得我們是在探索有意義的事情,光這點就是無價的。
至於法規框架的部分,其實會需要一步一步來。現在監管單位雖然為豁免申報案件的募資對象設立了「專業投資人」的門檻,但他們對於決定申請沙盒案件是相對開放的。在沙盒範圍裡什麼都可以發生,可以開放給自然人投資,還可以使用比特幣(BTC)、以太幣(ETH)等入金。
就我看來,新出爐的STO框架其實具備示範效果,如果有項目做得好的話,之後監管單位或許也會放寬豁免對象的門檻,讓其可用台幣以外方式入金。我認為我們必須要試著理解金管會的心態。
金管會已於日前釋出STO監理規範,您也明確表示會繼續走沙盒、嘗試取得證券自營商許可證照,是否能透露一些相關的計劃或進程呢?
雖然我們將重點擺在申請進入沙盒,但是我們也會同時照顧到3000萬以下的案件,同時也會申請證券自營商執照,甚至現在已經在跟集中保管結算所串接系統、跟櫃買中心接洽。
接下來我們也會把重點擺在碳權代幣化,雖然這部分還要跟金管會溝通一段時間,因此會先用ICO方式發碳權幣,但我們會按照STO的嚴格程度來發ICO,最終希望這個碳權幣能成為STO。因為只有它被認為是STO時,大量資本才會進來,也才能真正解決碳污染問題。預計第一檔碳權STO規模將為3000萬台幣,即約為五萬噸的碳。
雖然這個數字對於全世界來說,確實太少了點,但為因應目前STO的情況,我們希望先試試水溫,再做進一步動作。
之所以要發碳權STO,是因為現在碳交易市場定價十分混亂。與比特幣不同,碳權在各國的定價都不一樣。碳權STO的出現將會構成很好的共識,因為價格決定重要性,一旦我們對於碳權有價格共識,我們對於碳造成的污染也會有共識,最終將能帶來解決問題的共識。
另外,我們也已經在與南部港都客運、台大森林系以及相關業者展開合作,預計先透過搜集碳權、作認證、向環保署登記後,再由MaiCoin發幣,讓來自客運、樹林、工業等產業的碳權STO,可以在國際市場流通。
其實我們發碳權STO是一件沒有利益,但卻正確的事情,其「示範意義」會比較多。假設這類案例被證明是可行的,那就代表未來股票、房地產等也都能夠代幣化。若有天碳權STO可以賣給機構、自然人,那麼為何不能賣給國外自然人呢?只有透過將碳權代幣化這種方式,才能在這個產業走得長久。
近來包括FATF、G20等皆祭出對於加密貨幣交易的新監理規範,MaiCoin是否將遵循相關規範,確保投資人的交易安全?又是怎麼看待監管單位近期的舉措的呢?
我認為監管單位會擬定這麼多嚴格制度,是源於官員們的害怕,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使用技術,也害怕技術帶來的風險,這就是MaiCoin之所以要成立一個實體門市的原因。因為我認為加密貨幣要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絕對需要有一個base,要讓用戶找得到公司在哪裡、創辦人在哪裡。
也因為我們不僅是一個有實體店面的交易所,也是一個串接法幣的、要做證券型代幣的交易所,因此我們絕對會緊跟國際監管規範的腳步,遵循防洗錢規範。
Facebook的「Libra」計劃近來備受矚目,您怎麼看待「臉書幣」的發行呢?這對於整個加密貨幣產業而言,帶來的正反面影響為何?
我認為Facebook是在做一件正確的事情。Facebook現在之所以會面臨這麼大的挑戰,證明它其實是在往對的方向前進,而非在做破壞,否則監管單位大可以不必大動作要Facebook高層出席公聽會。就是因為它在做正確的事,大家才如此重視。
Facebook有其嚴重的問題,它當然必須要為隱私洩露事件負責,但不等於Libra計畫就是一件壞事。我認為Libra雖然不太可能在2020就上路,但應該會在三到五年內開始運行。因為Libra真的能解決現有難題,它真的在解決實名認證、防洗錢、跨幣別交易等問題,這雖然這跟隱私保護有些衝突,未來勢必得在兩者間取得平衡,但的確是可以做得到的事。
AMIS帳聯網公司現在也在做同樣的事。我們正在努力申請跨行轉帳的沙盒,並已和金管會、央行、銀行局、綜規處等頻繁溝通,希望他們了解從國內跨行轉帳,升級到跨國轉帳的重要意義。同時,我們也預計在年底前,會爭取到成為Libra的其中一個節點。
對於MaiCoin在加密貨幣領域的發展,您有哪些短期與長期目標?未來有哪些希望達到的發展願景?
最近很多交易所被駭客攻擊,這代表交易所隨時有被駭的風險。MaiCoin的短期目標是維持交易所能安全運行,長期目標則是發展一個健康的加密貨幣生態系。一旦建立起生態系,等過幾年回想起來,就會發現我們擁有了一個新的看世界的方式。
這對於台灣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台灣不是主流國家,也因為台灣被排除在主流體系之外,所以我們更應去想像世界是何種樣貌。希望未來透過發行碳權STO,能解決傳統機構、聯合國明顯沒在解決的事情。
若未來台灣可以成為第一個碳權STO市場,建立起一個具備流動性的碳定價方式,創造一個完全新的市場,將可解決台灣的政治瓶頸。希望大家瞭解,台灣人不是只要當好人,也要學會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