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很久沒有聽到BenQ與友達的聲音了,李焜耀也因為中風,消失在台灣社會的眼前好一陣子。在女兒李晏榕的臉書近照,看到他的紅潤氣色與復原良好,真是值得慶賀。
這五年來,李焜耀旗下的明基友達集團,市值僅剩不到一千億台幣,與過去最高峰時的五千億元相比,大幅縮水超過八成,讓過去看好李焜耀的人,還有大小股東,全都嘆了一口氣。
畢竟李焜耀曾經有過輝煌的日子。明基一度吃下西門子手機事業,友達一度問鼎全球前三大面板廠,但現在除了業績萎靡外,李焜耀還面對一連串的官司。2007年,他與一票高管涉入股票內線交易,2010年,友達又陷入美國面板反壟斷案,這一連串的「失誤」,讓他的個人、以及企業形象都跌到了谷底。
李焜耀曾說過一句名言:「有四成把握就出手。」要做別人沒做過的,他自認有這樣的膽識。結果現在來看,他這樣的膽大個性,造成了他的罪與罰。的確,李焜耀近年的面對的挫折與失敗,其實不算少。
當然,人惟有經歷過光明與黑暗、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頹,才算是真正活過。這或許是李焜耀病癒後如今心中最大的感觸。
回顧2004年,李焜耀親自主持了宣布購並西門子手機事業群前的最後內部一場會議,長達九個小時的討論,「當時沒有人說不,雖然有些人說,還要考慮考慮。」一位參與過那場會議的明基高階主管說,李焜耀過去的成功,讓大家都很相信他的判斷。後續慘痛情節,至今仍歷歷在目。BenQ蛇吞像,與西門子手機事業群合並失敗,成了哈佛商學院課堂上的經典案例。
李焜耀當時非常樂觀的說,雙方合併後每年五千萬台品牌手機的產品,撒到市場上,威力非常大。簡單的說,一年五千萬個BenQ手機的使用者,到處走動,品牌的效益跟擴散性多強?他認為,三星的品牌做了三十多年,真正的轉機就是在手機,手機的銷量,加上高檔的形象,讓三星品牌整個翻過來。
然而,在手機行業史上,從來沒有雙品牌(co-branding)成功的先例。Sony Ericsson一路走來顛顛簸簸,最終又回歸Sony,Garmin-Asus也已宣告拆伙,BenQ與Simens兩隻火雞,也成不了一只老鷹。
他總是認為縝密思考後就應該認定方向勇往直前,這讓他敢賭、好勝、霸氣的形象不脛而走。然而,這次同樣是獨排眾議,同樣是兩家不賺錢的公司合併,賭太大的結果,卻是苦嘗敗績,顯然他一直以來無往不利的思考決策模式,必須要大調整。
明基與西門子的慘痛離婚後,李焜耀在台灣又陷入內線交易的司法風波。
2007年,明基內線交易案遭檢察官起訴,這是李焜耀生平的重大挫折。檢察官以西門子案前明基高階主管售股為由,起訴李焜耀在內的高階主管涉及內線交易。明基財務長游克用當時被收押禁見,李焜耀特地到他南投老家,跟游的父母解釋明基沒有做壞事,請他們放心。
交保釋放那夜,李焜耀帶一群主管到看守所外頭接游克用,一見面,兩個大男人的眼淚就不聽使喚地流下來。「這五十幾天坐牢的經驗,我很希望永遠都不要再回想起;但想到為這位老板工作,這輩子我覺得是值得了。」游克用曾經公開回憶說。
之後雖然真相大白,她們都獲判無罪,但李焜耀的人生已因此而改變。
我們從另類角度來看,李焜耀真的跟法院很有緣,友達惹上美國反拖拉斯法,也讓李焜耀非常辛苦。2006年底開始,美國司法部針對台、日、韓,三國的面板業者展開反壟斷調查,包括三星、LGD、友達、奇美電、華映、彩晶、夏普、日立、愛普生,無一幸免。華映首先認罪。除了乖乖繳交21億台幣罰金外,前董事長林鎮弘、特助劉治軍、營業副總李學龍,三名高階主管甚至被判刑。他們一起飛越太平洋,分別入獄9、7、6個月。到了2009年底,奇美電跟著俯首。在財報中提列的罰金,比華映多出3.3倍,多達71億台幣的天文數字,讓奇美電當時已經不好看的獲利數字,又吃了一記重拳。
到了2010年6月,陳炫彬、前友達CEO陳來助,以及明基子公司佳世達的CEO熊暉,都因為涉入反拖拉斯法的關系,被美國法院判決禁止出境。這造成他們在美國一待就是兩年多時間,都不能回家見父母。友達不願屈從美國司法判決,一心要跟韓國人周旋到底,這是李焜耀鐵的意志展現。不過,一再涉入官司風暴,已經是他個人形像上的再次打擊。事實上,只有友達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唯有李焜耀決定迎戰他口中的「邪惡勢力」。
為什麼李焜耀敢賭一把?
看著同業高階主管們陸續赴美服刑,李焜耀多次在內部討論時強調:「我怎麼忍心讓下面的人去關?」
相對於友達,華映、奇美電等面板廠都是因為公司出現重大的股權結構改變,在避免訴訟案羈絆的考慮下,選擇提早認罪。「其實那些認罪的廠商也不是真的認為自己有罪。那麼既然沒罪,又為什麼要被關?友達就是要據理力爭。」李焜耀曾經公開直言。
他堅不認罪,而且與律師溝通的過程當中態度明確地強調,寧願繳罰金也不要主管白白受牢獄之災。這是李焜耀的老大哥性格,讓他不願意看到老戰友受委屈,與其他面板企業的處理態度大不相同。
但打官司的結果,還是不如他意。友達之後被美國法院處以五億美元罰金,李焜耀左右手陳炫彬及熊暉則各判處三年徒刑。堅不認罪的李焜耀,不僅對不起股東,也沒對得起兄弟。
事實上,李焜耀的團隊有個優點,就是比較推崇理想性,覺得事情只要經過長期努力,都會成功。他們堅持做對的事。
在台灣科技界,李焜耀對品牌的熱情,幾乎可以用發狂來形容,為了打造BenQ站上世界舞台,他屢次以小博大,化不可能為可能,為的就是跳脫血流成河的代工紅海。
BenQ至今走過十多個年頭,雖然在工業設計上迭有佳績,但講到實際營收獲利規模,光環已沒有當初耀眼。至於2007年品牌與代工分家後,負責代工事業的佳世達,近五、六年表現也沒有太多激情。我們都還記得,李焜耀過去捧著剛出爐的BenQ深紫LOGO,暢快大笑著。品牌如今卻成了他一直過不去的關卡。明基品牌在快速擴張的過程中,最被法人所詬病的是,沒有旗艦級的產品可以代表BenQ,整個全球運籌系統也跟不上明基的擴張速度。蘋果以iPhone走紅全球,但是明基沒有明星產品。
BenQ初創立時,李焜耀期許每一項產品都要有世界規模經濟的能力,一定要做到前幾名,否則沒辦法生存,尤其是手機。李焜耀當時說,包括打印機、掃瞄器BenQ都有能力做到全世界的前幾名,但如今沒有成真。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多次公開說,他的經營哲學是:市場中只有第一名能賺大錢,第二名有點錢賺,第三名有時賺、有時虧,第四、五名都已是小賺大賠。前奇異(GE)總裁Jack Welch也曾明言:如果我們不能在一個領域裡坐到第一或者第二把交椅,GE就會退出,或賣掉這個事業。甲骨文(Oracle)總裁暨執行長Larry Elision說得白:我今天就要打倒你,我不睡覺也要打倒你,這是甲骨文的文化!
李焜耀曾經貼切形容,明基友達是一票「聰明老實人」的組合。不過,這溫潤企業治理風格,比起不怕死的高麗棒子,還有不怕難的鴻海大軍,似乎在拚鬥狠勁上,恐怕還要再磨一磨了。
現在的李焜耀,歷經一場又一場的挫折,過去的霸氣,磨得精光。但他李焜耀倔強的脾氣依舊,他先前常被人問,經歷失敗有什麼體驗?他當時樂觀的回答:「坦白說,我不大能接受失敗這個字眼,我認為只有挫折,沒有失敗。」
圖片來源:李晏榕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