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節省成本,不妨試試壓縮時間吧!
孫景華
2016-05-25 14:21

長期以來,企業內部的各種成本管理,僅僅停留在原材料採購以及控制各種管理費用等顯見的層面,而無形的時間所形成的時間成本,則很少被納入到管理者的成本管理視野。在過去,一般來說,企業的內部成本管理,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以降低原材料成本為主的討價還價能力,其二是以提高工作效率為主的費用控制管理能力。當然,從開端的原料採購到終端的銷售成本管理,確實使得企業成本管理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但是,隨著全球化的到來以及市場的透明度越來越高,企業原材料採購成本的討價還價能力變得越來越弱,可供降低原材料成本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同時,企業內部各項成本減少和控制也逐漸接近了極限。假如企業試圖在這兩個方面繼續無限制地挖掘和降低各種成本,那麼,就可能會演變成不恰當的扣人員薪資成本、甚至是為了降低產品成本而走向以次充好的自我毀滅之路。

 

事實上,在今天市場上所表現出來的產品成本的價格大戰,只意味著這樣一個事實:傳統意義上的降低和控制成本之路,已經接近極限或走到了盡頭。

 

距離不是距離,時間才是距離

 

企業可以挖掘的最大成本,究竟在哪裡?在西方,有一家服裝企業的成本調查資料顯示,純粹的加工裝配產品時間,只占整個生產過程所需時間的2%,原材料和製成品的運輸時間占5%,而其餘剩下的93%的時間,則是生產準備和成品交換的時間。換句話說,從原材料採購到生產產品再到顧客手裡的一個完整過程,企業內部的生產時間僅僅不到10%,其餘的時間則全部是從產品到顧客手中的時間。顯然,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分析,它只意味著這樣一個事實:時間成本,已經悄悄地成為了企業管理的最大成本。

 

因此,從產品走到顧客手中之間的時間,才是企業最大的管理成本,也是企業成本管理中的最大漏洞。在今天,我們常常這樣說,庫存是企業最大的威脅,但事實上,庫存並不是產品到顧客的遙遠距離,而是產品到顧客的等待時間。

 

顯然,我們忽視了一個事實:在今天飛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中,距離不是距離,時間才是距離。確實,今天的買房者在被問到最關注什麼因素時,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購房者認為,交通是否便捷成為了首選因素,而交通便捷的真實含義,意味著是否能夠節約時間成本,這樣就不會在路上浪費很多時間,生活才不會太辛苦。至少,房地產企業已經不再使用社區距離地鐵站多少米的距離說法了,而是改用了距離地鐵站多少分鐘的時間概念了,事實上,當我們使用時間而不是距離,來重新描述產品與顧客之間的間距時,就意味著我們開始使用時間成本的概念了。

 

由此,一項新的成本管理觀出現了,即:時間成本,它當然並不是指生產線上製造產品的速度,更不是指各種原料投入與產品產出時間的投入產出之比,而是指時間本身成為了成本或者說成本開始使用時間單位來衡量。

 

在航空公司的營運總成本中,支付機場及提供地面服務的成本費用,占到航空營運成本的30%到40%,所以,降低航空公司的地面機場費用,成為了降低航空公司總成本的首選。那麼,航空公司如何降低地面機場費用呢?當然不是來自航空公司和機場公司之間的討價還價,至少,有一家西方航空公司,開始使用時間成本來降低地面費用,它詳細地測算了旅客從進航站樓到登上飛機過程中,每一環節所需花費的時間,從而設計出最短路徑和最便捷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地縮小旅客停留等待時間。

 

事實上,對於航空公司這種留在機場就是成本、飛上天空才是效益的特殊類型企業來說,即使是僅僅縮減了旅客在機場滯留時間的一分鐘,那麼,對於流量巨大的航空公司都意味著巨額成本減少。

 

內部生產就是成本,外部銷售才是效益

 

對於典型的生產製造企業來說,內部生產就是成本、外部銷售才是效益,所以,縮短銷售時間就是降低企業成本,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減少產品庫存時間,確實,從產品生產地到顧客駐地的距離,總是顯得那麼的遙遠和散亂,距離帶來了成本的增加和效率的降低,那麼,我們該如何掙脫距離的束縛呢?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無法改變現實的地理環境距離,但是,我們卻可以改變縮短距離的時間。

 

事實上,當一件產品到達顧客手裡的時間,從數天甚至是長達一個月,縮短為一天甚至是一小時,它就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費用成本的概念了,而是成為了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有力武器。

 

人工處理的費用與時間,保證了進貨從倉庫到任何一家分店的時間不超過48小時,使得各分店即使只維持極少存貨也能保持正常銷售;它先進的衛星通訊網路,使得配送中心、供應商及每家分店的每一銷售點之間,在短短數小時內便可完成填妥訂單→各分店訂單匯總→送出訂單的整個流程。所有這一切,都是圍繞著時間成本而進行的,各種技術僅僅是壓縮時間的手段。

 

因此,未來的每一個企業,無論是第二產業的製造業,還是第三產業的資訊服務業,都需要基於時間成本的角度,重新分析企業各項費用成本的構成,並從隱性的時間成本中獲得成本減少的收益,這其中,無論是內部生產時間、還是外部銷售時間,每增加一分種的等待滯留時間,都意味著均攤了企業的總成本,而資訊技術的應用則可以有效地壓縮時間。因此,從這個意義來說,未來每一個企業都需要基於資訊技術,架設起自己的即時工作系統,因為能夠馬上反應環境變遷的組織,已經成為了未來企業的基本生存之道。

 

作者:孫景華 
本文由合作媒體-中國經理人分享授權刊出,原文來自於價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