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美國離婚率顯著下降,但原因卻不是你想的那樣
合作媒體:界面 / 陳培愷編譯
2018-10-03 18:23

在過去十年間,美國的離婚率有所下降。馬里蘭州大學社會學家菲利普·科恩(Philip Cohen)的論文透過定量分析得到了具體數字:從2008年到2016年,美國離婚率整體下降了18%。 

 

這解釋美國人結婚年紀為何越來越大,以及其他數據背後的原因;科恩發現「離婚率的降低比預期低了8%,總體趨勢一致。」也就是說,如果2016年和2008年的結婚總人數一致,離婚率仍然在下降。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安德魯·查林(Andrew Cherlin),幽默地為這種趨勢給出了解釋:「要離婚,必須要先結婚。」 他的意思是:「現在大學學歷以上的人,比那些學歷較低者的結婚時間更晚。離婚率下降的關鍵,是全國的離婚率都在下降,但大學畢業生的離婚率下降更快。」

 

大學畢業生延遲結婚時間的原因,是他們更專注於自己的事業,並希望先獲得財政自由,以確保婚姻可以延續。這直接導致離婚率的下降,查林解釋:「年紀越大,人們就變得越成熟,工作也更好,這讓他們較難與伴侶發生爭執。」

 

自19世紀中期,美國離婚率就一直呈上升趨勢,查林稱部分原因是:「如果不幸福就可以選擇離婚的觀念開始出現」。離婚率在二戰後,加劇上漲趨勢在1980年到達頂點。查林解釋,在70年代他拿到博士學位時,研究界普遍認為離婚率會繼續上漲。但事實相反,教育程度較低的美國人結婚率開始下降,同居率開始增加。2017年,社會學家維克多·陳(Victor Chen)為《大西洋月刊》撰文解釋,比起大學畢業生,學歷較低者更容易在30歲前結婚。維克多·陳在介紹現在的情況時說:「在40歲左右的女性中,超過半數的低學歷女性都已結婚,而75%的本科畢業女性卻沒有結婚。」 

 

維克多·陳認為這一趨勢與低學歷者工作機會減少有關,他表示沒有工作,就會讓維持穩定的戀愛關係難度變更大。科恩在論文中也寫到:「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正是不公正的社會結構。」這種現象反映了兩個問題:一是絕大多數工作機會都落在了大學畢業生手中;二是這必須要求情侶共用收入,這種行為本身就會加劇經濟差距。 

 

因此,已婚情侶並不能完全反應美國婚戀的現狀。查林說:「如果把同居關係也算進來,那年輕人的分手率,應該不會呈現同樣的下降趨勢。」也就是說,離婚率確實在下降,但這主要反映的是何種人群選擇了結婚,而並不能反映美國情侶關係的穩定程度。 

 

(以上圖文由界面新聞授權,原文:過去十年美國離婚率顯著下降原因卻不是你想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