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自行車,歐洲人交通的「新寵」
程迪 / 何渝婷編譯
2021-09-15 13:05

2021慕尼黑車展,各大車企展台除了「新寵」純電動汽車之外,另一個兩輪交通工具也悄然佔據了一席之地。

比如,主打顏值與環保的Makka超輕量電動自行車(由極星和CAKE聯手打造)。作為極星2的配套產品,Makka的誕生專門為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而來。據瞭解,Makka可以直接通過線纜連接到極星2上進行充電,甚至後者在行駛中都能直接給這款自行車進行充電。

除此之外,BMW也推出了BMW i Vision AMBY及BMW Motorrad Vision AMBY兩款概念車。

這兩款概念車不僅結合了自行車、電動車和摩托車的特點,採用純電驅動,還引入了「場景自適應」概念。

在非機動車道、城市機動車道和城際機動車道上時,車輛會根據地理圍欄技術自動辨識位置和道路類型,自行選擇騎行模式和車速。

車主可以使用手機應用程式查看車輛當前電量、剩餘充電時間等,也能尋找停車位置。BMW i Vision AMBY還可根據車主記錄的身高與腿內側長度等身體數據,自動將座椅高度調整至最佳狀態,手機的生物辨識技術更能將智慧型手機變成數位鑰匙,省去攜帶實體鑰匙的麻煩。

除了實物之外,博世集團也拿出了可以即時更新的eBike Flow應用程式。

是的,2021慕尼黑車展上關於電動自行車的種種細節,反映出歐洲近兩年出現的關於新能源載具的另一種新風潮,電動自行車正在成為低碳交通新潮流。

曾經是歐洲大陸最尷尬的存在

事實上,就在去年以前,電動自行車對歐洲某些國家(地區)來說還是一種頗為尷尬的存在。

2015年的歐洲自行車行業聯合會的數據顯示,當年歐盟自行車年銷量為2075萬輛。銷量較大的國家依次為德國(435萬)、英國(351萬)、法國(300萬)和義大利(165萬)。其中,電動自行車年銷量僅為135萬輛,僅佔6.5%。其中,電動自行車的主銷國家只有德國(53萬)與荷蘭(28萬)。

2019年11月,在歐洲播出的一期真人秀節目上,曾有參賽選手針對「成功打造一個全新電動自行車品牌」的商業項目發出靈魂拷問:「自行車為什麼還要電動的?」

要知道,當年整個歐洲電動自行車的年銷量僅為370萬輛。

在不少歐洲人看來,自行車的首要功能不在於通勤而是健身用途。少了健身功能的電動自行車,對這部分用戶來說,就等於被廢了武功的江湖青年,並沒啥用。

疫情讓電動自行車成為爆款

進入到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徹底打破了歐洲人對電動自行車的「刻板偏見」。

隨著疫情開始出現緩和,歐洲各國也開始逐步「解封」。對想出門但不願意戴著口罩乘坐大眾運輸工具的部分歐洲人來說,電動自行車成為了最合適的代步工具。

巴黎、柏林及米蘭等多個大城市甚至給自行車另闢專道。

數據顯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電動自行車迅速成為整個歐洲的主流通勤載具,銷售額成長52%,年銷量直逼450萬輛,年銷售額達到100億歐元。

其中,德國成為歐洲銷量戰績最輝煌市場。僅去年上半年,德國就賣出了110萬輛電動自行車。2020年全年銷量更是達到200萬輛大關。

荷蘭共售出超過55萬輛電動自行車,排名第二;排在銷量榜第三的則是法國,去年共售出了51.5萬輛,較同期成長29%;義大利以28萬輛排在第四;比利時以24萬輛位居第五。

今年3月,歐洲自行車組織發表一組數據顯示:即使疫情過後,電動自行車熱銷潮沒有顯示出放緩的跡象。預計歐洲電動自行車的年銷量或將從2019年的370萬輛,激增到2030年的1700萬輛。最快到2024年,電動自行車的年銷量就會達到1000萬輛。

《富比士》認為:如果預測是準確的,那麼未來每年歐盟註冊的電動自行車數量將是汽車的兩倍。

對此,2021慕尼黑車展期間,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鄧納爾(Volkmar Denner)表示:「當前歐洲的電動自行車市場發展迅猛,今年的成長率較同期相比已達35%。」

大額補貼成熱銷背後主推手

歐洲人愛上電騎動自行車,除了環保理念和不想戴口罩等個人主因之外,補貼也是一個主要推手。

據瞭解,歐洲各地政府從去年年初開始,紛紛對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提供幾百到上千歐元的補貼。

比如,2020年2月開始,法國薩瓦省省會城市香貝里啓動了對每一戶購買電動自行車的居民發放500歐元補貼(相當於打了個對折)。

如今,整個法國電動自行車的平均補貼額為400歐元。

除了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奧地利和比利時等國家都啓動了類似的電動自行車補貼計劃。

在義大利,所有人口大於5萬的城市,市民只要購買電動自行車或是電動滑板車,就可享受最高達車輛售價70%的補貼(限額500歐元)。該補貼政策推出後,義大利消費者對電動自行車購買意願提升了整整9倍,遠超過英國人的1.4倍和法國人的1.2倍。

荷蘭則選擇直接給每款電動自行車,發放相當於售價30%的補貼。

在德國的慕尼黑等城市,任意公司、慈善機構或自由職業者,都可以獲得政府補貼用以購買電動自行車。其中,電動自行貨車最高可獲補貼1000歐元;電動自行車最高可獲補貼500歐元。

如今,德國電動自行車銷量已經佔到所有售出自行車的三分之一。也難怪近兩年來,德國車企和與汽車製造業密切相關的公司,會「不務正業」地積極打造各類型電動自行車。

上文提及的BMW集團,除了在今年推出兩款電動自行車概念車之前,早已擁有了從自行車到電動自行車的全系列矩陣共8種型號。其最普通的折疊自行車售價為775歐元,最昂貴的電動城市混合動力自行車售價則高達2590歐元。

就連LV也耐不住寂寞,選擇與巴黎單車製造商Maison TAMBOITE合作,聯手推出了一款LV Bike。

即使LV Bike的每一輛車都由工匠純手工打造,並在車架、車把、座椅、後座皮革及齒輪盤上印滿LV的logo。但在某些方面,這款車也使用了不少電氣化、智慧化零部件。比如,推出的所有自行車都有配套的電動助力選裝包。

歐洲訂單讓中國相關產業迎來春天

歐洲刮起的這波電動自行車熱,也讓中國自行車產業迎來一個新的「春天」。

據阿里巴巴旗下跨境電商平台速賣通,在去年5月發表一組數據顯示:西班牙市場自行車銷售額較同期上漲超過22倍,義大利、英國也都上漲了4倍左右。電動滑板車的銷售額也大幅成長,義大利上漲近9倍、英國上漲近8倍、法國上漲380%,體量本身就很大的西班牙也成長了280%。

歐洲市場的走熱,讓中國商家們訂單排到了1個月之後。

要知道,銷往歐洲市場的無論電動滑板車或還是自行車(包含電動自行車),其普遍售價都要1000歐元上下。甚至連售價超過1500歐元的豪華款,也被訂購一空。為此,中國生產廠家不得不加班生產。

根據中國工信部數據顯示,2020年海外市場成了中國電動自行車產銷量大增的主要驅動力。去年1到10月,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和電動滑板車的出口量已達1382萬輛,較同期成長41.7%。

對此,據雅迪副總裁周超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去年前5個月,雅迪的出口發貨量就已經達到全年任務量的43%,接單量更是達到了全年任務量的64%。」

此外,在中內長期叫好不叫座的米家QiCYCLE智慧電力折疊自行車,以超出中國售價兩倍的價格,賣到法國市場後一度供不應求,消費者購買後的提車週期更是長達2個月。

同樣深受海外市場歡迎的還有小牛電動車。數據顯示,2019年,小牛電動車海外銷量佔比為14.9%。到了2020年,僅前3個月其海外銷量就直接升至總銷量的28.9%。且出口產品為售價區間在1到3萬元的高端車型。

電動自行車已被資本盯上

除了老牌自行車企業迎來春天,還有不少新興電動車品牌在歐洲也成為了市場中的寵兒。

就在幾天前,荷蘭電動自行車品牌VanMoof,就宣布獲得1.28億美元C輪少數股權融資。領投的是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公司高瓴集團,這是歐洲電動自行車品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C輪融資,VanMoof也因此成為了目前全球融資最多的電動自行車公司。

這家誕生僅兩年的荷蘭新興電動車品牌,將利用這筆新資金進一步在全球快速擴張,同時提高生產能力,開發新技術,改善電動自行車的規格和性能,打破更多的騎行障礙。

據悉,目前VanMoof的最新產品VanMoof S3和VanMoof X3能提供一種科技化的騎行體驗,除了擁有強大的電機和自動電動換擋技術,它還擁有自動辨識騎手的防盜技術和蘋果Find My網路,售價為2298美元。

去年,這個新興電動自行車品牌的全球零售和服務網點從8個快速成長到50個,銷售額也成長了兩倍多,歐美是成長最快的市場。

總結

如今,歐洲越來越多的自行車開始主動擁抱高科技,主動「帶電」,不在只看重外觀和新興材料等硬體設施。隨著當地電動自行車的市場極速發展壯大,各種競爭也明顯激烈起來,並開始向智慧電動汽車那樣,出現電氣化部件。人們也不再滿足簡單地將騎車視為健身或代步工具,而是慢慢將這類產品有趣化多功能化,做到環保、健身和通勤多位一體,讓自行車具備智慧化特性。

「電動自行車已是歐洲目前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歐洲自行車產業執行長凱文·梅恩表示,「這些新數據可以向歐盟、各國政府和全球自行車產業表明,歐洲的自行車市場是投資的地方,可以實現歐盟綠色協議、經濟復甦和新的綠色就業崗位。」

本文為界面新聞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特寫】電動自行車,歐洲人出行的「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