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4節氣的大暑,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中央氣象局針對部分縣市發布高溫資訊,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新竹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高雄市、屏東縣、宜蘭縣為橙色燈號(氣溫達攝氏36度以上,且持續3天以上;或氣溫達攝氏38度以上);包括彰化縣、台南市、花蓮縣、台中縣、金門縣為黃色燈號(氣溫達攝氏36度以上)。
民眾最好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若要外出也務必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並且慎防熱傷害。
今年7月以來,台灣氣溫屢創新高,幾乎每天都成為紅通通的「烤番薯」。若不多加防範的話,除了中暑之外,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也有可能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等症狀。
不要以為冬天才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其實夏天的高溫炎熱,一樣會「傷心」!
今日衛福部國健署提醒,氣溫升高會使人體血管擴張,流汗也會使身體水分蒸發、血液變濃稠,進而出現冠狀動脈堵塞的情況。嚴重時,甚至還可能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所以千萬不能輕忽高溫對心臟的影響,也不要把心肌梗塞的症狀,錯當成中暑。
穿著寬鬆、透氣、遮陽服裝
若必須在室外活動或勞動的民眾,可以選擇較為輕鬆、透氣、通風、顏色較淡的衣服,並且配戴可防紫外線的寬邊帽、陽傘及太陽眼鏡,做好防曬措施。
減少溫差感
從室外進入冷氣房時,盡量讓冷氣維持設定在26~27度,並且先穿著薄外套,因為冷熱溫差太大也可能對心血管造成負擔。
適時補充水分
為避免因大量流汗又沒補充水分而造成脫水,民眾最好自行攜帶水瓶在身上,並且隨時補充水分。
國健署也建議,要養成每天至少喝2000cc白開水的習慣,並且避免攝取含有酒精及糖分的飲料。
規律運動
保持規律運動,不僅可以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還能改善情緒、紓解壓力、增進血液循環等。
國健署建議,每週最好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包括快走、慢走、騎自行車等。
不過需注意的是,最近台灣天氣炎熱,如果要去戶外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等天氣較為涼爽的時候再進行,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的烈日下運動。不然保持健康不成,可能就先得到熱傷害了!
控制三高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所以已有三高的民眾,除了上述的規律運動、保持清淡飲食、補充水分之外,也要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且定期回診追蹤,千萬不要自行依症狀來調整藥量或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