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文專欄】晶片島2025---前總統蔡英文出任台積電董事? 川普政府請停止妖魔化台積電
專欄作家林宏文
2025-02-17 15:45

本文作者林宏文,主跑科技、生技產業多年,目前為財經專欄作家、財經節目與論壇主持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投資趨勢、公司治理以及國家競爭力等議題。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台灣行政院開發基金宣布,即日起改派前總統蔡英文為官股法人代表,出任台積電董事,並組織顧問團,前往華盛頓參加雙邊談判。」

這是我跑到的獨家新聞嗎?不是的。這是一位前台積電退休主管,最近與我聊到的想法。很大膽、很新鮮,也很有創意的一個建議。當然背後也有深遠的目的與用意。

在川普總統提出要課台灣半導體100%的稅後,市場上也不斷傳出與台積電公司相關的傳聞。例如有人放話說,要求台積電與英特爾設立合資公司,或有消息稱要取消晶片法案對台積電的補貼,還有更多要求台積電加速將先進製程技術搬到美國。

面對這些排山倒海、不斷冒出來的新聞,還有伴隨而來對產業的折磨與凌遲,台積電與台灣政府該如何應對?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

這位台積電前主管的建議,就是在這種時空背景下產生的。

為何會有這個建議?

目前代表政府出任台積電董事的人選,是國發會主委劉鏡清,但是若換成前總統蔡英文,讓蔡英文來組織及領導與川普政府的雙邊談判代表,顯然是一個不錯的idea。

如果台灣政府這麼做,代表台灣很認真看待這件事,也是對川普政府的重視,同時也是要預做準備,擺出迎戰的陣式。以蔡英文前總統的高度,還有過去她擅長的國際折衝與談判,應該可以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這個建議,賴清德總統似乎可以考慮看看。

川普2.0迄今不到一個月,對全世界已帶來劇烈變化的資本市場,每天隨著「川普投顧」發布的新聞而起舞。上周五還有一則外電新聞說,川普政府其實不願意讓外國公司接手英特爾,結果英特爾又應聲下跌,台積電又漲一些回來。

股價上下波動,對投資人影響不小,有外資也看不下去,跳出來發出正義之聲。

曾經是美銀美林證券招牌人物的亞太區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何浩銘(Dan Heyler),昨天(16日)就在Linkedin上貼文,發表他的看法。何浩銘後來曾到台積電擔任資深處長,負責經營策略等相關業務,2016年加入對沖基金易方資本(eFusion),擔任行政總裁一職。

何浩銘的貼文說,請川普政府多傾聽台積電客戶的聲音,半導體不像其他行業,如今在先進製程技上,已經沒有企業追得上台積電。不只高關稅沒有什麼作用,要台積電去救英特爾也不可能,台積電的時間與資金,都要全心全力用在那些已是贏家的美國客戶身上。

何浩銘還說,川普政府應該停止妖魔化台積電,並且感謝今天台積電讓美國晶片行業變得偉大,這一群受惠的廠商都是美商公司,從輝達、蘋果、谷哥、超微、博通到高通,當然也包括英特爾在內。

何浩銘的發言,也讓我聯想起2023年台積電運動會,張忠謀受邀回去講的一席話。

張忠謀當時特別提到英特爾的動態,包括在2021年及2022年的4月,拜登總統對美國國會的國情咨文報告上,英特爾CEO基辛格都與會宣揚高科技產業必須重回美國製造的理念。拜登也特別向現場的國會議員介紹基辛格,這是給英特爾很大的面子。

當時,張忠謀提到,基辛格連續兩年參加拜登跟國會報告的舉動,可以看出在拜登政府眼中,美國重返製造的最佳model典範是英特爾。

張忠謀當時說的話,不難猜出他的擔憂與言下之意。如果不是因為張忠謀當時早已退休,若他還擔任台積電董事長,坐在拜登旁邊的企業家,很可能就是張忠謀,而非基辛格。

張忠謀當時的談話,也不無可能是講給台積電經營團隊聽的。張忠謀當然很希望,為何坐在拜鈃總統身邊的人,不是劉德音或魏哲家,而是那個被「英特爾董事會選出來、只是一個很會講話」的基辛格。

不管當時張忠謀沒有說出來的話是什麼,如今,川普2.0又帶來全新的挑戰,如何影響美國政府與大眾輿情,顯然是台積電此刻最重要的課題。

一位持股台積電多年的外資朋友跟我說,他感覺台積電對於川普的挑戰,好像太被動了一點。他認為,台積電應該更主動出擊才對。

例如他說,台積電已經宣布投資美國650億美元,這已是美國製造業歷來最大的投資案了。台積電亞歷桑那的鉅額投資,已經可以為美國重回半導體製造有很大的貢獻,也可以創造出很多的工作機會,並造就龐大的衍生效益及產值。

他說,台積電要認真嚴肅地看待這件事,不斷地告訴川普政府及社會大眾,台積電已經做了那些事,要讓川普團隊知悉與理解,而且每天反覆地講,講到他們理解為止。

他也談到,如今反而是經營績效不好的英特爾,每天都派人去溝通陳情,不斷地lobby擁有權力的人,相比來看,台積電真的弱爆了。

在我構思寫這篇文章時,又看到一則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提到博通想要買英特爾的設計部門,至於台積電則談著要如何接手英特爾的製造部門。博通與台積電兩者間沒有合作關係,另外這些討論也都還在很初期的階段。

在這個媒體充斥且過剩的年代,很多新聞及評論,極可能都是各方勢力故意放出來的消息,要測試一下彼此雙方,看看大家有什麼反應,再接下來採取更進一步的動作。

據我的了解,台積電其實一點都不想要英特爾,這是一家不斷在走下坡的企業,很可能不用幾年,英特爾的產品或許還會存在,但製造部門絕對會被淘汰。

更何況,從最基本的技術發展及工廠管理來看,英特爾的技術發展與管理方式,與台積電都完全不同。對於不是自己設計的工廠,台積電絕對不會想去介入,甚至連接手的意願都沒有。因此,要用合資方式接下英特爾這個燙手山芋,台積電肯定會很吃力但又不討好。

有資深的台積電退休主管跟我說,如果川普政府真的要逼台積電與英特爾成立合資公司,來接管分拆後的英特爾製造代工部門。那最奧妙的一個地方就是,台積電的佔股比例是多少?以後在營運的角色是什麼?

他也說,或許台積電可以派出二軍,讓轉投資的世界先進去接手,而非台積電自己跳下去。世界先進很多主管都來自台積電,也可以派過去退休主管去管理。

另外,一位外資券商主管說,他認為台積電與英特爾最好的合作方式是,台積電在美國生產先進製程,台積電亞歷桑那廠再與台灣母公司兄弟分割,之後再和英特爾分割後的代工廠結合,然後在美國股票上市,新公司將是完全的美國公司。

這個合作模式重點在於,因為英特爾目前的工廠,是幫英特爾的非先進製程晶片代工,至於英特爾跨不過去的是先進製程,這部分就交給台積電做,至於舊製程由原英特爾製造部門做,這樣的模式若可以整合起來,似乎就可以成為一家美國公司,並且符合川普政府需求的在美國製造的美國公司。

不論如何,川普2.0這個考驗,顯然是今年台積電最重大的課題。不管是前總統蔡英文、前台積電主管或前外資分析師,川普政府團隊在放話之餘,可能更應該仔細聆聽一下大家的聲音,把台積電與半導體這件事搞定,恐怕也是川普總統當下最重要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