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在專欄中談到,面板雙虎友達、群創合併的可能性低,但是有媒體談到郭董面板事業投資很多,除了群創外,還有夏普、SDP堺工廠、廣州廠和深超光電,有沒有可能鴻海集團進行內部面板事業的二次整併?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正好上周IC之音《科技領航家》節目的主持人朱楚文,也訪問我對這件事的看法。這個提問讓我受訪前思考了很久,我把自己的觀點整理出來,給大家做參考。
先講結論。我認為,面板這項零組件的重要性已愈來愈式微,價值與差異化做不出來,讓面板廠的產業位置與影響力難以突顯,這是所有面板業者面臨的挑戰。鴻海集團投資很多面板事業,如今同樣身陷這個困境,還未找到脫困辦法。
也因為這個困境,讓鴻海即使出面整併面板事業,恐怕不容易看到什麼明顯效果。併購目的無非是擴大經濟規模,或是因互補創造綜效,但如今這兩大目標,透過併購似乎也很難看出效益。
(取自郭台銘 臉書粉專)
面板產業為了擴大規模進行合併,在早期階段曾經發生過,2001年聯友光電與達碁合併成友達,後來又整併廣達旗下的廣輝,2010年群創、奇美與統寶合併,這種透過合併擴大經濟規模的年代早已變成歷史,如今鴻海在面板的投資與布局,不只經濟規模不夠大,更重要的是缺乏領先技術,以及對不同顯示技術的投入及研發,因此就算合併成更大事業體,績效依然看不出來。
另外楚文也問我,為何郭董每一次投資,都以個人身分先投,隨後才讓鴻海集團參股?根據估計,郭台銘在面板事業的投資金額超過千億元,郭董為何要投資如此多錢在面板呢?
這也是一個很直接又講到重點的問題,我其實也一直很困惑,郭董為何要砸那麼多錢在面板事業?到底什麼原因讓他對面板如此情有獨衷?
我不是郭董,但我猜測郭董投資那麼多面板廠,可能有兩個原因。
首先,美國在2006年開始調查亞洲面板業的反托拉斯案,三星後來當污點證人,2010年起美國、歐盟陸續重罰台灣面板廠,這件事導致郭董對三星很不爽,因此一心想超越三星的面板事業,包括日後買下擁有面板及電視品牌的夏普,還有在面板事業的SDP(堺工廠)、廣州廠及深超光電等投資,甚至2018年郭董與川普在威州宣布投資美國新廠,當時的計畫也是投資面板廠,在在顯示他想打破三星霸權的決心。
其次,2012年郭董提出眼球革命觀點,不論小眼球、大眼球都會創造出「8K+5G」等機會,因此投資面板成了重點。我相信郭董對每個投資案應該都評估過,也都有信心,因此個人先掏錢投資,而且一個人決定很快,不像公司做決策還是要經歷一定程序。
這兩大原因,應該是當年驅動郭董投資面板事業的動力,但是多年後這兩個理由都已發生變化。我的看法是,眼球革命雖然發生了,但並不一定朝向TFT面板的方向走;至於郭董想超越三星,但無奈三星龍頭位置坐得很穩,鴻海、夏普還有一大段差距要追趕。
沒錯,眼球革命確實發生了,到處都有螢幕,都想吸引更多的目光及眼球,但顯示需求卻不一定是傳統的面板,更具體說,不一定需要TFT-LCD,包括已不算新技術的OLED應用增多了,三星更已推進到QD-OLED,另外MiniLED、MicroLED也在崛起,還有元太提供的電子紙需求量也很大,這些都和傳統TFT-LCD不同,不只技術、應用有差異,連下游客戶、通路及生意模式都明顯不同。
再往後看,年輕人朝虛擬世界及元宇宙發展,未來AR、VR擴大應用,不過面板僅占這些產品零組件中的一小部分。蘋果公司推動的AR、VR,主要是由六個光學鏡頭、一個光達及一個ToF感測元件所組成,也就是說,元宇宙會帶來的眼球革命,最迫切需要的是光學零組件與半導體,面板只是一個小配角而已。
而且這些光學鏡頭、光達及感測元件組成的全新顯示產業,都是愈做愈小的東西,但賣價可能更高,這種特性已經變得更像半導體了,因為IC也是愈做愈小,在同樣面積擠進更多電晶體,但功能更強大,售價不會掉下來,甚至還可能賣更貴。
這個差別,正是面板與半導體兩個產業最明顯的差異,也是兩者在產業價值、規模、影響力漸行漸遠的主因。顯示產業還是會有大型化需求,例如電動車需要更大的儀表板,還有朝戶外看板、公車站牌發展的需要,但更多的需求來自零組件愈做愈精密的趨勢,這需要的是整合更多光機電技術,難度也更高,和以前面板愈做愈大、以面積取勝,已經有很大不同。
當然,這樣說不代表TFT-LCD從此沒機會了,電視、電腦、手機或汽車,未來都還是有穩定需求,但只要中國大陸再多蓋一個十代線,產能大概又可以立即滿足。這種衝量的市場已非台灣雙虎能競爭的,台灣該做的事,是把每個垂直應用領域做深做強,如今雙虎正朝這個方向努力,例如工業、醫療、電競等,大家都想在同樣面積的面板上做出更高的價值,然後想辦法把價錢賣得更好一點,才能解決價格一直往下掉的問題。
至於郭董想超越三星,目前還有一段差距,我覺得會有這個結果應該不讓人意外,因為鴻海仍是以製造為核心的公司,要賺到技術甚至品牌的錢,都還有待努力。
其實,鴻海在面板事業遇到瓶頸,或是更早之前2000年光通訊鳳凰計畫失敗,問題根源都很像,因為鴻海是一個量產型的製造企業,賺的是想辦法擠出利潤的管理財,但在技術深耕、研發能力甚至品牌經營上,鴻海還是明顯落後,要如何賺到技術與品牌的錢,郭董喊出「製造的鴻海」要轉型到「科技的鴻海」,可能要寄望接班人劉揚偉董事長來完成了。
(取自鴻海科技集團Hon Hai Technology Group臉書粉專)
過去,鴻海在很多成熟產業做得很好,很多人都清楚,鴻海拿去做的生意,別人就沒有機會了。可是,大陸在面板業的投資比台灣還要大,鴻海沒有經濟規模支撐,更重要的是面板技術仍然不斷深化與演變,沒有投注更多資源在各種新技術的開發上,要有突破是很困難的。
此外,面板真正的價值也不在面板了,如今似乎更集中到品牌事業上,例如以電視品牌龍頭三星、LG為例,兩家韓系廠幾年前就宣布今年要全面退出TFT-LCD,其中三星還提前在最近(六月底前)完全退出,至於日商索尼更早以前就退出面板事業,都是向台商或陸商採購面板為主。
電視品牌創造大部分的價值,如今並不一定要靠面板來加分,大家只要去大賣場參觀一下,就可以有深刻體會,像三星、LG及索尼展現的超高品牌效應,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還是很強大,這些品牌商擺出來的品牌聲勢及產品質量,大部分消費者都很難拒絕。面板產業做為資訊電子業一個零組件,如何發揮價值及重要性,不被品牌商完全掩蓋過去,這是很大的挑戰。
鴻海收購夏普至今已六年,夏普從當年瀕臨破產,如今轉虧為盈且業績穩健,鴻海確實有很大貢獻,但距離郭董超越三星的目標還是很遠,在全球電視品牌中,三星、LG及索尼仍然牢牢卡住前三強,夏普只能停留在中低階領域競爭。
5月27日,三星已將最後的TFT生產線停掉,將資源轉至OLED及其他顯示技術,更能看出三星轉往其他顯示器技術發展的信心與決心,把一個舊技術留給其他對手(中、台、日)去玩,三星擘畫的是另一個全新戰場,新的挑戰與衝擊又即將出現。
如果說台積電在半導體晶圓代工大勝三星,但在電視及面板產業,三星可以說是打趴所有人,其中當然也包括台灣面板產業及鴻海集團。台灣電子業沒有品牌的致命傷,本來已是老掉牙的題目,但如今在面板與電視產業中,確實又讓人看得特別清楚。
我一直認為,企業不可能不犯錯,但若做錯決策,該修正、該捨棄的還是要及早面對,鴻海面板業多年來績效不佳,一定是那裡出了問題,退出也是一種選擇,不對的投資要止血,少虧為贏,才是比較穩健務實的態度與作法。
因此,在劉揚偉領導下的新鴻海,打算退出群創等面板業,我覺得是正確的決策,至於郭董責成大掌櫃、前群創董事長莊宏仁處理集團面板的二次整併事業,我猜想,鴻海可能會一邊做最後一波車用題材,但另一邊則思考著該如何順利下轎。如何在已經做不出特色的面板產業淡出,追求少輸為贏的局面,應該是幾位主事者心中比較在意的事!
更進一步說,如今新鴻海耕耘電動車等3+3產業,如何避免過去鴻海研發及技術能力不足、只能靠成熟及經濟規模賺錢的困境,也就是說,不只是成為電動車組裝代工的廠商,而是要在關鍵零組件上取得領先優勢,這會是鴻海能否脫胎換骨、不再被看扁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