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幾家南韓媒體來訪問我,例如韓國經濟雜誌《Insight Korea》及民族日報<Hankyoreh>,我從媒體詢問的問題中,從台積電、三星、SK海力士,再到AI趨勢、川普政策及台韓競爭力等,我歸納出一些韓國人關心的話題,也提出我的觀察重點,在此與大家分享。
這兩年,我因為出書,到日、韓演講及參訪的機會不少,我可以感受到南韓企業的壓力很大。
一方面是AI大趨勢起飛,台灣抓到最多機會,不只台積電、鴻海等企業受惠,連黃仁勲、蘇姿丰都是台裔美國人,另一方面,他們也看到日本近幾年積極投資,而且獲得美、台兩地支援,例如Rapidus是授權自美商IBM,另外台積電也赴熊本投資,日美台的結盟,讓南韓備感壓力。
民族日報來台訪問的資深記者還跟我說,他們看到台灣上半年GDP成長率超過5%,但南韓竟然是零成長,都覺得台灣實在太強,太令人羡慕了。
南韓記者詢問很多關於台積電成功的關鍵,公司治理的情況,也問到台灣資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川普總統政策對台灣的影響,還問到台灣政府在產業發展時扮演什麼角色,我都一一回答。
不過,我可以聽得出來,每位記者在詢問別國家的競爭力時,其實內心最關心的,都還是自己的國家與產業,其實我也是如此。我可以感同身受,他們希望韓國產業競爭力可以提升的渴望。
韓國媒體都知道我十多年前寫過三星的書,因此,他們問最多的問題,就是面對困境的三星電子,現在該怎麼辦?
我跟他們說,三星目前雖然落後,但也一定會逐步追趕台積電,當然台積電也會不斷往前走,台積電目前的領先態勢應該很明顯,但最大的對手及挑戰者還是三星電子,其他的英特爾及Rapidus都還差很遠。
我這麼講不是假惺惺,也沒有想要安慰他們,我是真的這麼想。最近三星電子降價三成,搶單Tesla的AI晶片及SONY在蘋果的CIS訂單,這是三星積極反敗為勝的作為,台積電要小心因應。
我認為,三星的挑戰是,本身產品及事業體太多太龐雜,內部管理太複雜。因此,我建議三星參考索尼近來切割Finance及未來計畫切割半導體部門的作法。
我也提到,尤其是AI時代,產業合作及聯盟越來越重要,要如何建立聯盟,贏得客戶的信任,這是三星最重要的課題。
他們還問我,李在鎔與他父親李健熙的對比。我說,李健熙是難得一見的經營人才,是超強的創業家,利用美日起爭執的80年代,抓住機會全力發展,建立三星龐大的帝國,這是第三代李在鎔難以企及的。
李在鎔被外界稱為「外交家」,是因為他出生後,三星就已經是一個具規模的大集團了,李健熙對他的教育及培養歷程,就是要讓他成為接班人,管理龐大的事業體。
李在鎔雖然不用像李健熙「打天下」,他的任務是「治天下」,但守成與開創是一樣困難的事。因此,他要更著重在企業理念的建構、文化的塑造、內部管理的升級、制度的完善,讓優秀人才可以發揮及培育等。
但是很可惜的是,他接手的十年來,似乎這些事情做得不太好,自己還涉入多起官司甚至坐牢,這是三星電子近十年往下走的關鍵因素。
另外,《Insight Korea》雜誌總編輯宋滄燮也問我,三星電子擁有晶圓代工及記憶體的雙重實力,是台積電沒有的,這對雙方競爭有什麼影響?
我的回答是,三星擁有記憶體加上代工,這是非常獨特的優勢,事實上,目前全世界沒有其他公司擁有這個競爭利基。如果兩者都很強,結合起來一定是無人能及。
但是,目前的環境,尤其是AI時代,分工合作反而是主流趨勢,專精並徹底做好一件事,比能夠做很多事更重要、更優先。因此,如今三星在晶圓代工及記憶體,都已經出現落後,這對三星來說是很大的警訊。
此外,他也問我,對SK海力士與輝達及台積電合作的看法。我說,這是好問題,因為我也持續關注SK海力士,這家公司經歷過好多次的變革及改組,其間也是多災多難,但沒想到如今竟然能夠達到今天的成就。
我還建議他們,海力士的崛起故事,如何走到今天,值得韓國人好好寫一本書,應該可以給韓國及全世界很多企業,都帶來很多啟發。
過去SK海力士一直屈區老二,與老大三星電子很大的距離,但如今老二有大突破,在HBM上翻身,一舉超越老大三星電子。
就我的理解,SK海力士在HBM的投資,策略一直很正確,而且非常堅持,持續性很強,最重要的是,還與輝達及台積電形成緊密的策略聯盟,也因此在AI時代取得最大的進展。
這一點,又是我前面提到的,三星電子應該與外界多合作,以外部合作取代全部都自己做的模式,這是在AI這麼龐大的產業趨勢下,以及產業進行典範移轉的過程裡,一個很重要的啟示。企業不可能全部事情都自己做,我覺得這是很關鍵的一點。
還有一點令我非常訝異的是,韓國媒體也會問我一個關於張忠謀交棒的問題。
他們說,三星已經交棒到第三代了,張忠謀先生有沒有想過把台積電交給下一代?他們都知道,Morris有一個女兒,他們問我,「張忠謀真的沒有想過,要把公司交給他的女兒嗎?」
我回答他們,我真的從來沒有聽過,Morris有這個說法,我甚至覺得,Morris很可能連這樣的想法都沒有過。台積電若沒有交棒給能力夠強的專業經理人,一定會是個大災難。
另外,宋滄燮總編輯也特別問我,2026年,半導體市場最需要關注的關鍵字是什麼?
我仔細想了很久,最後我回答,仍然是AI。
因為,綜合許多預測機構的看法,2026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很可能進入一個轉折期,因為換機潮週期結束、記憶體價格與出貨量達高峰,導致成長幅度趨緩,整體成長動能相較2024–2025年略為下滑。
但即使如此,仍有多項重大發展值得密切關注,例如SEMI預估,2026年全球晶圓廠設備支出將達 1,300億美元,年增18%,創歷史新高。
這些技術進展及設備投資的重點包括有,2奈米製程、背面供電技術、AI晶片與高效能運算等,至於主要的市場推動力,仍然是AI的基礎建設及各種AI創新應用的需求。
當然,AI的趨勢會有十年,但每一年會有不同的產業上來,例如,今年全世界的PCB產業大幅受惠,正是因為亞馬遜及谷哥等公司大舉推動ASIC的AI系統所導致,對PCB上游材料的大量需求,造成這個產業及股價漲勢都明顯超前。
我認為,AI從2022年ChatGPT出現後,AI時代將持續發展十年,因此,AI晶片與高效能運算,將驅動整個產業技術升級與設備投資。
此外,我也認為,在十年的AI大發展時代中,台灣與南韓的角色會日益強化,台積電領軍,三星跟進的態勢不變,亞洲仍是全球半導體的製造重鎮。
最後,他們也都問到中國半導體的崛起,以及未來的影響力。
我覺得,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進步很快,而且現在中國自成一個體系,從設計、製造到設備、材料等,幾乎都可以獨立自主,中國會是未來全球半導體競爭上最大的挑戰者,尤其是中國在龐大內需市場的支持下,可以發展自己的應用,不管是在AI、機器人、自駕車等各種應用上,中國都會發展一套有別於美國的作法,中國也會成為全世界所有企業的對手。
不過,我也提到,台灣與南韓企業在中國佈局上,有一些差異性的作法,給他們做參考。我說,過去,台灣企業在中國的佈局,不會低於韓國企業,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根據我的理解,台灣企業目前都很明顯在降低中國的投資比重,已將不少產線搬離到中國以外地區,在中國最強力發展的半導體領域上,由於中國要做進口取代,會強力支持自己本地的企業,台灣企業很清楚無法在中國市場與大陸企業做低價競爭,所以很多公司這幾年來都是逐步撤退,例如多家半導體封測廠如日月光、南茂、力成、京元電等,甚至都已將生產線出售給大陸企業,將資源移到其他國家。
台灣企業知道很難與大陸本地企業競爭,因此認清現實,打不過就別強求,把資源撤出來,另起爐灶,到歐美日等國去發展。
這種台灣經驗,我不知道可以給南韓什麼借鏡,如果硬要說有什麼啟發,那我覺得就是經營者要認清現實,不要硬拼,面對挑戰,就重整軍武,另起爐灶,再戰一場。
有很多朋友跟我說,南韓與台灣一直處於競爭狀態,彼此之間合作空間很小,甚至還有朋友跟我說,跟韓國人不要講太多祕密,免得被學走。
我覺得,台灣過去與南韓是競爭多、合作少,但AI時代,開啟了許多可能性,例如SK海力士與輝達、台積電的合作模式,透過這三方聯盟,許多台韓兩地的供應商也開始合作,我看到的是台韓合作的機會越來越多,這應該算是好現象。
台灣與韓國是很不同的產業型態,我認為一定有彼此學習的空間。例如,台灣可以向南韓學習如何進行高度產業整合,還有南韓企業有魄力,對研發及投資也比較長線,不過台灣企業的創業家精神很強,應變能力也不錯,既靈活又彈性,這也是南韓企業可以向台灣學習之處
台灣整體產業就是一個產業分工的大聯盟,我認為過去台灣和日本合作較多,未來台灣與南韓的合作也應該會有很多新案例,預祝台韓合作可以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