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灣的彈藥庫保護著臺灣的安全
楊俊斌
2023-05-21 09:55

虎觀點

  法務部台北看守所即將搬遷,新址是國軍土城彈藥庫舊址,當年土城彈藥庫搬遷的原因是考量地點太靠近都會區,因為它儲藏的彈藥量,足以炸掉半個台北市。其實,台灣擁有彈藥庫的數量及密度,高居世界排名第一。以金門地區為例,平均每個人可以分到22顆炸彈和8顆地雷。

從金門古寧頭之戰開始,到民國47年的823砲戰,到後來兩岸間的單打雙停,國共雙方全力經營軍事整備,建造大型碉堡及多到數不清的彈藥庫,但50年拚命建造的結果,數量龐大的彈藥庫,成了台灣奇蹟之一。軍方所庫儲的各型彈藥大約是7萬8千多公噸,遠遠超過防衛所需,分布密度更是世界第一。

 保守估計,全台彈藥庫超過350個,如果只算較大型的總庫,光是大台北都會區就有18個,桃園地區有23個,台中縣則多達41個,高雄及左營地區有25個,而外島的金門則有27個,馬祖也有21個,數量之多恐怕連軍方自己也搞不清。

  國軍105公釐以上的各型砲彈,大約有400多萬發,比美軍還多。按照美軍去年公開的報告中,砲彈總數只有350萬發。可是台灣雖然擁有這麼多的砲彈,卻有三分之一是已經生鏽到不行的報廢彈,都是要進行銷毀處理的。

砲彈庫儲密度最高的地方是金門防區,大約有150萬發各型砲彈分布在金門150平方公里的面積上,也就是說,金門每1平方公里,就有1萬發的砲彈,這種密度是世界第一,這還不包括島上的50餘萬枚地雷,以及500餘萬發的子彈。

若再進一步的計算,金門6萬8千餘位居民,平均每個人可以分到22顆砲彈、8顆地雷、44顆子彈,金門所有彈藥庫也幾乎都在民家的附近,總爆炸威力至少是1萬5千噸黃色炸藥,比當年美國在二次大戰投在日本廣島那一顆1萬2500噸黃色炸藥的原子彈威力還要大。

 全台灣的彈藥庫主要分布在澎湖、花蓮、台東、台北、宜蘭、桃園、新竹、台南、屏東、高雄、台中、大金門、小金門、大膽島等地,约有350多個大小軍火庫。其中澎湖有6个彈藥庫、台北18個、桃園23個、高雄25個庫、台中41個、小金門27個、彈藥總庫則分別位於基隆市、桃園龍潭、台中東勢、嘉義番路、高雄左營。

台灣還在軍民共用的港口設有彈藥庫近50座,主要有馬公港、基隆港、高雄港、蘇澳港。馬公港位於澎湖的西面,地面儲油罐3個,地下油庫5個,總儲油量6.4萬噸,彈藥庫3個;基隆港建有油庫4個,彈藥庫2個,倉庫22個。

美軍現在正在思考在台灣重啟彈藥儲存計劃,國防部長邱國正回應藍委質詢,美軍會不會把在東亞的彈藥裝備庫存放到台灣,將原本在日、韓、菲的裝備放到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首度正面回應,「這個正在談當中」。

將台灣打造成東亞最大軍火庫是美國「2023年國防授權法」的重要項目,授權美國可幫助台灣建立「區域應變軍備庫」,等同美軍的實體協助,極具戰略與政治意義。

台灣四面環海,不像烏克蘭可以經由波蘭接受北約和美國軍援。戰時若被封鎖就難以運補,因此囤積足夠至少一年使用的軍火彈藥以因應敵軍圍困用以反擊,就非常有必要。而以目前的情況,台灣軍方所儲存的彈藥量早就超過一年的使用量,甚至更多。而台灣的兵工廠,完全可以生產軍用的各種裝備和彈藥。

美國將東亞國家包括日、韓、菲的彈藥存放台灣,顯示美方對台的信任度。軍事上,當共軍犯台時,預先存放的軍火不只可用於國軍防衛,美軍士兵也可藉由輕裝由軍機運抵台灣,立即投入作戰。

美軍把東亞彈藥庫存放在台灣,彈藥庫的保衛防護與管制措施,和高科技武器、精準彈藥,及武器零件的分類、保養、汰換與測試,必然要派駐專家和指導操作的教官,這不就等於駐台美軍顧問團?而在初期儲存的彈藥,基本上以標槍、刺針飛彈等精準導彈防禦系統為主。

目前看來美軍存放的可能是精準彈藥,包括地對空、地對艦、艦對艦、空對空飛彈,刺針、標槍等肩射飛彈;還有火砲類彈藥,如榴彈砲、戰車主砲彈藥,甚至是軍用無人機,應該都是主要選項。

美軍在台灣布署的大型軍火庫必然分布各軍事基地,以足夠台灣20萬部隊和美軍馳援及盟軍使用。

這種戰略思維,源自於1967年的「戰役重鑄者演習」(Exercise Campaign Reforger),代號「部隊重返德國」(REturn of FORces to GERmany)。

「戰役重鑄者演習」是北約在冷戰期間進行的年度軍事演習,該演習主要確保北約有能力在與華約發生衝突時迅速向西德部署部隊。

 最早構思於越戰期間的1967年,當時美國計劃在1968年從歐洲撤出大約兩個師派駐越南。為表明對北約防禦的承諾並證明其快速增援能力,美國計劃進行大規模部隊快速部署演練,並在年度定期演習中向西德部署一個或更多師的部隊。

美蘇冷戰時期,由於蘇聯在東西德邊界附近部署了大量裝甲機械軍團,美國擔心以蘇聯為首的華沙公約組織突然攻進西柏林和西德本土,若要等到美軍兵發歐洲戰場,恐已來不及。但美國又不想在西德部署大量軍隊,因為成本實在太高。

於是美國在代號「部隊重返德國」(REturn of FORces to GERmany)的「戰役重鑄者演習」中,持續在西德建立許多軍火庫,以存放足夠四個以上的師所使用軍事裝備,包括戰車、榴彈砲、機槍、步槍、彈藥等。

平時大部分美軍都留駐美國本土受訓,若東西德邊界華沙公約有什麼軍事異動,美軍就可立即輕裝搭乘運輸機趕到西德,利用軍火庫全面武裝,啟用戰車、自走砲對抗以蘇聯為主的華沙公約部隊。現在針對台灣的概念也植基於此,而且可能更加擴大。

當地美國為確保計劃可行,每年都會舉辦「部隊重返德國」的「戰役重鑄者演習」,輪派美國本土部隊參加,通常是一到二個師,搭上運輸機飛到西德與北約盟友進行演習。事實證明這個方法非常成功,在美蘇冷戰後期的24年之間,蘇聯都不敢越過北約邊界開啟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