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麼教小孩?從認識自己開始
李雅茹/編譯
2016-12-04 18:00

愈來愈多的父母察覺到,在教養的路上,很多卡住的情緒、不由自主的慣性反應、過高的期待等,問題可能不在孩子身上,而在於我們沒能覺察成長過程中的傷痛。對孩子的表現不滿,其實是對自己不滿;生氣情緒的底層,可能是害怕;無法肯定孩子,因為自己從小也缺乏被肯定的經驗……

 

從2016年「心靈教養」類書籍的暢銷熱潮發現,這一代父母更需要的,已經不是如何教出完美小孩的各種建議,而是父母的「自我探索」,覺察與原生家庭的羈絆,安頓自己,與自己和解。

 

愈來愈多的父母察覺到,在教養的路上,很多卡住的情緒、不由自主的慣性反應、過高的期待等,問題可能不在孩子身上,而在於我們沒能認識自己的「內在小孩」,沒能覺察成長過程中的傷痛。對孩子的表現不滿,其實是對自己不滿;生氣情緒的底層,可能是害怕;無法肯定孩子,因為自己從小也缺乏被肯定的經驗……

 

 

懂得從「內在小孩」的角度去整理自己內心的矛盾、需求,告別童年的失落,就好像找到了自己在這世界上的座標和位置,與周遭人事物的對應,也就清楚了。覺醒,不是挑錯、怪罪,而是接納和包容。這樣的覺醒,不需要等到孩子青春期、被迫放手時才開始。愈早面對真實的自己,愈早能如實的接納孩子。這樣的覺醒,每天在生活中就可以進行,卻需要敞開自己的勇氣。

 

均一教育平台執行長呂冠緯的父母,為了孩子一直有意識的省察、調整自己。呂冠緯從小讀音樂班,他練琴時,擔任國小音樂老師的母親許瓊華,努力克制自己不去糾正兒子,因為「我是他的媽媽,不是他的老師」。

 

許瓊華也跟成年的兒子道歉。她觀察兒子比較壓抑,反省過往,發現自己在言語、情緒的表達可能太直接,影響到呂冠緯的人際互動,而尋求兒子的原諒,「你那時一定很孤單、很受挫,媽媽真的對不起你,請你原諒媽媽,可以嗎?」

 

愛中沒有懼怕,父母示範真實面對自己,孩子才敢道歉認錯,親子關係自然更親密。鄧惠文醫師解釋,孩子出生後,夫妻間教養的衝突容易白熱化,其實源自彼此內在需求不自覺的投射。水牛出版社社長羅文嘉和老ㄙㄨ老師,則分別從爸爸的角度,省察自己因愛而生的焦慮和正能量,都很溫暖感人。

 

 

(圖片來源為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