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的商業模式。奢侈品的傳說與真相
吳仁麟
2021-08-19 11:00

商學院的教室裡,時尚教母暢談她在奢侈品產業所經歷的大小戰役。我想像著,二十多年來,有多少貴婦的衣帽間裡的高級訂製服和名牌包來自她的公司? 

她打開投影機播放巴黎和米蘭時裝秀,教我們如何看懂這個奢侈品舞臺的門道。那裡面的道理其實一點也不難,就是個錢字,越靠近伸展台的人花的錢越多,不是各國代理商就是超級VIP大戶。對這些人來說,行情就是一切,而水岸第一排的露臉就是行情最好的證明,這樣的行情還可以換來更多有形無形的利益。

我越聽越好奇,難道在奢侈品的世界裡真的沒有比錢更重要的價值嗎?

「很抱歉,真的沒有」她笑著用教育自己小孩的口氣,對我和整個教個教室曉以大義。她說,所謂的真善美,都是有了錢之後,才能在這個圈子裡討論。但有趣的是,那些出手不用看價錢的買家們,永遠只在討論真善美。

「您覺得人之所以買奢侈品是在買什麼?」我問她,是在買品質還在買品牌? 

她遲疑了一下,停了一秒回答我說,都有吧。 

我從書包了拿出一本書,是看了一半的「我愛身份地位」。寫這本書的英國才子艾倫狄波頓說,不管女人或男人,買侈奢品都只是想創造一個被愛(或是被尊敬、妒嫉的理由),這些人都覺得自己不具備值得人愛的理由。一般來說,一個人會被愛,通常不外乎是長得美或帥、有知識或有錢,用錢買來的愛大家都說假,但是沒有人不愛錢。

我把這本書所說的內容跟教母分享,教母依然用曉以大義的口氣和笑容說,但是我們都回不去了不是嗎?大家每天拼命賺錢不都是為了享受這些錢帶來的快樂?再說,一切向錢看有什麼不好?有本事的人賺多花多,只要合法有什麼不對?

因為再對話下去可能就要引用皮凱迪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所以我就不好意思再談下去了,但是卻更讓我明白奢侈品產業的核心思維。也明白這些思維和NFT結合之後,才創造出以下這些商業模式:

一、辨識真偽:奢侈品龍頭LVMHRichemont集團(旗下有卡地亞和萬寶龍等品牌)發表聯合聲明稱,聯手打造由區塊鏈技術支持的解決方案,協助消費者來辨識產品真偽。這個名為Aura Blockchain的平臺可以溯源每個生產和銷售環節,甚至二手市場上的流通也能追蹤。通過加密的數位保證書,可讓消費者快速瞭解產品是不是仿品。這個平臺也將向所有奢侈品牌開放,一旦運作成孰,將很可能改變奢侈品產業的生態,試著想像,如果未來所有的奢侈品都會依賴這樣的平臺來識別真偽,地球上每天會有多少女人拿著手機在檢討彼此身上的華服和包包的真假?這些數位身份證又會催生多少過去所沒有的市場價值?當奢侈品的仿品變少了之後,真的會讓真品變得比較值錢嗎?

二、NFT分身:Mason Rothschild Eric Ramirez兩位藝術家共同創作一款名為“Baby Birkin”的虛擬愛瑪士包,這個產品並不是由愛瑪士製作,而是一個NFT藝術品。全透明的包包裡,裝著一個40周大的嬰兒動態影像。放在網上拍賣拍出了兩萬三千五百美金,這個價格已經可以在二手市場上買到一個柏金包了。這個交易在全球時尚圈引起的熱列的討論,當一個不是由愛瑪士所生產的虛擬愛瑪士包能賣出比美實體包的價格,這是不是也反射出奢侈品市場的某種真像,那些花錢買包的人買的真的是虛榮? 

在經濟學的世界裡,奢侈品(Luxury good)的定義是:「需求的所得彈性大於1之財貨」,也就是明明比較貴,但是人們卻捨得花錢去買的商品。根據經濟學家研究,當一個人所得增加1%,購買奢侈品的增加量也會大於1%

有錢人愛奢侈品,這樣的行為其實早在千百年前就有,明朝作家謝肇淛在《五雜俎》中就寫著「今之富家巨室,窮山之珍,竭水之錯,南方之蠣房,北方之熊掌,東海之鰒炙,西域之馬嬭,一筵之費,竭中家之產,不能辦也。此以明得意,示豪舉,則可矣,習以為常,不惟開子孫驕溢之門,亦恐折此生有限之福。」。

這些文言文簡單翻譯,就是說有錢人不把錢當錢,亂買奢侈品會有報應。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