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林哲熹:希望應思聰這個角色,能讓人與人之間少了成見多了溫暖
何渝婷
2019-04-03 17:25

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上週播出第三、第四集。其中,思覺失調症患者應思聰(林哲熹飾)的發病,使得姊姊應思悅(曾沛慈飾)十分無助,並向李大芝(陳妤飾)淚訴:「我真的很害怕我弟弟生病,精神分裂聽起來很可怕,怎麼會生這種病?」姐弟的互動以及徬徨無助的氛圍,讓觀眾們也反思,如果家裡也有這樣的病人,到底該如何面對?

 

為了應思聰這個角色,林哲熹特別去康復之家實習了一個半月,真實感受與精神疾病患者的互動相處,也改變了很多既有的想法。

 

或許一般人對於精神病患者的印象多為不能好好講話、無法好好過生活。但林哲熹分享了一位他印象特別深刻的病友。那位患者是思覺失調症混合強迫症,在聊天的時候除了會講中、英、日文,還必須將每個單字都寫出來。他跟林哲熹形容,每次發病時,腦子就會出現一艘船在爆衝;而吃藥之後,他就像是一滴水滴到水窪中,卻不會激起任何漣漪。對他來說,吃藥就只是讓他不失控、不造成別人麻煩,但這也使他無法去做其他事情。

 

 

其實不只是普羅大眾容易對精神病患者有既定印象,精神病患者自己也會有一些先入為主的想法。當時針對要不要讓林哲熹去康復之家實習,所有的病友還聚在一起開會討論。有病友贊成:「讓他來很好!他可以跟其他人說我們其實不會亂打人。」也有病友反對:「大家會不會用獵奇的眼光看我們?讓我們被誤會得更深?」種種的想法都讓林哲熹感到心疼又難過,所以更是下定決心要透過應思聰這個角色,把精神病患者的心境表現出來。也許大家平常沒有機會真的接觸到他們,但可以因為這部戲,而消除一些偏見,甚至願意主動跨出一步去認識與了解。因為人與人之間真實的相處,會自然而然消除很多原本的成見。

 

另外,林哲熹也解釋,其實精神病患者用藥的副作用,會因為劑量和時間而有不同的狀況出現。但因為戲劇的節奏和呈現方式,所以他所飾演的應思聰有稍微犧牲一點真實,讓他的不舒服以及發病歷程較早也較強烈的被呈現。

 

(以上圖片由公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