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或是工作繁忙的時候覺得......
總是很累、好像很久沒有好心情?
剛出社會時的衝勁被磨光了?
朋友總是抱怨約不到你出去看電影、吃飯?
爸媽時不時提醒你,很久沒回家陪他們了?
雖然你很喜歡這份工作,但好像有甚麼變了?
屬於美國心理協會,同時也主導 APA 心理健康工作計畫的 David Ballard 博士將工作倦怠形容為「某人長時間感覺到疲憊和對事物缺乏興趣,導致工作表現下降」,他認為「很多倦怠都與慢性壓力有關。在那些情況下,你擁有的資源無法處理壓力來源。」
以下 10 個倦怠感的徵兆,讓你隨時檢查是不是落入了慢性壓力的泥沼裡!
1. 疲憊
這是倦怠來襲時很顯著的徵兆。疲憊可以是情緒上、心理上或實質上的,是一種沒有活力、被消耗完的感覺。
2. 缺乏動力
當你對任何東西都沒有熱情或對工作不再有動力,很有可能你已經有倦怠感了,早上可能很難爬起床,而每天上班更是一大痛苦。
3. 沮喪、憤世嫉俗和其他負面情緒
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做的事不再重要,或你對每件事情都覺得很幻滅。你可能注意到自己比過去更容易悲觀,每個人都會偶爾經歷一些負面情緒,但注意到哪些時候狀況變得不尋常是很重要的。
4. 認知能力降低
倦怠和慢性壓力可能會干擾你的專注力。當我們感受到壓力時,我們的注意力會專注在我們認為是威脅的負面因素。短期來說,這能幫助我們處理手邊的問題, Ballartd 博士說:「我們的身體和大腦天生就會處理短期壓力,然後就會恢復到原本的運作。但當壓力變成長期的狀態,這種狹隘的專注力就會持續很長的時間,我們就會很難專心在其他事情上。」
這個「 fight or flight 」的視野會對解決問題或做決定的能力有負面影響。你可能會發現你比過去更健忘,很難記住事物。
5. 低落的工作表現
不確定你是否倦怠?比較你過去幾年和現在工作表現吧。因為倦怠感會長期每況愈下,需要長時間的觀察才會確定你是短期的狀態低迷還是長期倦怠。
6. 工作和家庭的人際關係
這會有兩種方式發生:
(A)你更常與別人有衝突,像是爭執
(B)你會畏縮,很少跟同事和家人說話。
如果你覺得有以上兩種狀況發生,你就是倦怠了。
7. 不照顧自己
受倦怠所苦時,有些人會有不健康的作法像是飲酒過量、抽煙、久坐、吃太多垃圾食物、厭食或睡太少等。自用藥物也是另一個問題,包含依賴安眠藥來入睡、每天工作結束都喝太多酒來紓解壓力,或是早上喝太多咖啡來讓自己全心投入在工作。
8. 就算不在工作,你還是心心念念想著工作
你不在工作的時間,如果還是滿心都想著工作,那你的工作就會干擾你從壓力狀態恢復的能力。你需要時間來恢復元氣,所以一定要在工作結束時就把工作擺到一邊,別一直想著工作上的事。
9. 滿足感降低
這是覺得較不快樂、對工作與家庭生活不滿意的趨勢。 Ballart 博士表示,提到家庭、社群或社交活動時,你可能會覺得不滿足甚至是覺得被困住。
10. 健康問題
嚴重的慢性壓力會導致各方面的健康問題,像是影響消化系統、心血管疾病、憂鬱和肥胖。
真的「受夠了」那該怎麼辦?Ballard 博士的一些建議,讓我們可以更順利地面對、處理這些狀況。
認真看待「 relax 」這件事
不管是吃藥、聽音樂、看書、散步或跟朋友和家人見見面,認真想想你做什麼能放鬆下來,然後安排時間做這些事。
培養沒工作時的豐富生活
找到工作之外你所熱愛的事,充滿挑戰、參與感、真的能讓你活過來的事,可以是一個嗜好、運動或健身活動或社區志工(也可以輔以我們提到的其他項目,像是放鬆)。
享受幾天不插電的生活
溝通科技可以促進生產力,但也會讓工作壓力滲透家庭生活時間、假期和社交活動。晚餐時關掉手機、固定時間檢查你的電子郵件信箱。為自己與電子產品設定邊界吧!
睡飽飽治百病
研究顯示,睡眠少於 6 個小時的人是倦怠主要的危險因子,因為睡不飽會對工作表現和生產力有負面影響。睡眠不足會導致疲勞、動力下降、對有壓力的事物更敏感、削弱你的心理運作,讓你對錯誤更敏感且更難以處理。睡眠充足不只能避免以上的壞影響,還能提升你的記憶力。
更有組織的工作與生活
當人們倦怠時,會花很多時間在擔心他們會不會忘記做什麼事,或會不會有什麼重要的是漏掉了。試著讓自己更有組織、思緒清晰吧!做一張待辦清單(紙本或 app 都可以),然後排列優先順序。如此一來,你就不需要一直想那些事情,因為你已經有系統地安排好了。
調適身心
導致這些狀況的實體徵兆是很重要的:越來越常頭痛、肩頸僵硬與胃部不適。就心理健康而言,倦怠會導致憂鬱;如果你很憂鬱,也可能會影響你倦怠的程度。
如果你有這些問題而且越來越嚴重,你可能會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試著找時間和心理醫師聊聊吧!
知道什麼時候是你的問題,什麼時候是別人的
Ballard 博士說,倦怠有時候是內在因素,有時候是外在徵兆。
首先你要問自己:「壓力到底是哪來的?」你才能知道是什麼讓你備感壓力,以及如何保持內在平衡,才能讓自己持續保有動力、把工作做到最好。
有部分的倦怠感真的是工作造成的。 Ballard博士表示:「我們 2011 年做的調查,超過 2/3 的受訪者說他們的雇主都對經濟衰退做出應對措施,像是僱用派遣人員、裁員、縮減工作時數、減少員工福利、無薪休假等等,這些都對員工造成壓力。」
在工作與生活上保持平衡的方法,一定要先找到原因再對症下藥喔!
資料來源:Vida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