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帖。從陳獨秀到蔣渭水___寫在五四運動的一百零二年
吳仁麟
2021-05-04 12:10

今天是五月四日,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正好有在國家音樂廳有一場演出,我邀了幾位朋友去聽,大家一起在音樂裡渡過五四。

五四運動就要跨入第一百零二年,102年前的現在,正是北京最緊張的時刻。

1919年的五月四日,13所大學的三千名大學生相約到天安門廣場抗議,高聲大喊「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合約簽字」,抗議巴黎和會上有關山東問題的決議,喝令政府不可簽約把山東國土從德國手上轉給日本,並要求懲處相關官員。

從此「五四」這個名字就烙在中國每一代知識青年的腦海裡,當時的領導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這些人雖然早已離世多時,但是五四運動所引領的青年精神卻永遠不死。所以中國政府在1949年就把五月四日這一天定名為「五四青年節」,並且由國務院鄭重宣告。

五四運動的偉大,並不是因為有崇高的理念或口號,而是赤裸直接的展現年輕知識份子該有的勇氣,敢於思辯,憂國憂民。甚至可以說,五四催生了中國和台灣的每一場學生運動,天安門和太陽花,背後都是年輕人對社會時局奮不顧身的關心。那種成年人已經無法擁有的熱情和血性,才是讓國族永續的強心針與興奮劑。

102年之後從台灣看五四,有些看點值得一提。

蔣渭水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大聲疾呼「要救臺灣,非先從救祖國著手不可」,並發動臺灣民眾捐款支持中國革命。他更在1921年創辦「台灣文化協會」開啟民權啟蒙運動的首頁,隔海遙相呼應五四精神,這也是每峽兩岸知識份子歷史性的連結。在政治之外,兩岸之間有太多值得探索的歷史。

而今天,兩岸的年輕人都該不太關心甚至沒聽過五四了吧,更別提那些五四背後的兩岸歷史情結。

所以,該是和孩子們再說五四故事的時候了,讓他們再把五四精神傳給下一代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