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數位資產市場持續升溫,僅僅在美國總統川普簽署《Genius Act(天才法案)》的短短一個月內,加密貨幣總市值便首度突破 4 兆美元,創下史上新高。當世界各國紛紛加快制定監管框架之際,台灣在數位金融佈局上該如何因應,成為業界最關注的焦點。
在最新一集由《幣特財經》製播的 Podcast 節目《CryptoLady 加蜜小姐想知道》中,台灣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同時也是台灣《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的重要起草人楊岳平,深入剖析穩定幣的全球監管趨勢、台灣的政策選擇,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新賽道。
解讀美國推動《Genius Act》:監管帶來的其實是「鬆綁」
今年 7 月,美國正式簽署《Genius Act》,將穩定幣納入金融監管體系。消息一出,立即引爆市場情緒,推動加密貨幣市值突破 4 兆美元。
「雖然歐盟與日本早就有穩定幣規範,但市場的反應都沒有美國來得強烈。因為在國際金融秩序中,美國掌握支付與清算的核心管道,它的政策方向本身就是全球信號!」楊岳平指出,美國的特殊地位,使得其監管動作遠比其他國家來得舉足輕重。
有趣的是,這部法案雖然三年後才會生效,但比起早有相關規範的歐盟、日本,卻是立即就讓市場提早反應。楊岳平解釋道,這是因為「確定性」本身,就是最大的利多,並給了投資人和機構一種安全感,「表面上看似『加強監管』,但相較於美國過去模糊甚至禁止的狀態,這其實是種鬆綁。」
守住新台幣!台灣監管思維:防禦而非擴張
當全球監管格局逐漸明朗,台灣是否也應加快腳步,推出新台幣穩定幣?
楊岳平直言,台灣發展新台幣穩定幣,不是要搶國際市場,而是避免淪為「穩定幣殖民地」。
他進一步解釋,美國推穩定幣是為了掌握跨境支付的主導權;但台灣的重點是守住貨幣主權。若美元穩定幣在台灣成為支付主流,新台幣的使用需求可能被邊緣化,這是政府最不願看到的局面。
因此,發展本國穩定幣是一種「防禦性策略」。一方面提供市場選擇,另一方面確保新台幣在支付秩序中的核心地位不被取代。
台灣《虛擬資產服務法》核心精神:消費者保護
台灣目前的《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已經將穩定幣納入規範,並要求發行人 100% 準備金存放於境內金融機構。
對此,楊岳平強調,這不僅是貨幣政策,更是最基本的消費者保護。因為穩定幣持有人必須要有隨時贖回的權利。如果準備金在境外,主管機關無法介入,投資人權益形同空談。準備金境內化,才能確保發行人真的還得出來。
他也指出,這樣的思路與電子支付相似。無論是支付平台還是穩定幣,最重要的都是「保障使用者資金安全」。因此,雖然央行曾提出可比照《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最後仍選擇放在《虛擬資產服務法》下管理,目的就是統整與專責。
USDT、USDC 的挑戰:能進台灣,但保障有限
針對目前市場最常使用的 USDT 與 USDC,草案規定若要在台灣交易所流通,必須經主管機關同意。
楊岳平分析,這樣的設計相較於歐盟、日本事實上算是「寬鬆」!因為歐盟要求必須在地發行才可交易,泰達幣(USDT)就因未達標無法在當地交易;日本長期全面禁止境外穩定幣;台灣則保留「VASP 業者申請上架主流穩定幣需獲同意」的空間,顯示政策並非全面封殺主流幣。
不過,他也提醒,USDT、USDC 的準備金不在台灣,一旦發生脫鉤或倒閉風險,本地使用者的保障非常有限,台灣只能「搭便車」依賴其他國家監管。
談到過去 USDC 曾經脫鉤的案例,楊岳平指出,這其實是穩定幣相較於電子支付最大的差異。
電子支付只有一個價格,不會脫鉤;但穩定幣有二級市場,一旦價格跌破 1,投資人就會去找發行人贖回,導致贖回潮。若準備金不足,就可能重演 UST 崩盤的悲劇。
因此,監管的核心在於 100% 準備資產。然而挑戰在於資產組成,全放現金雖然安全,但效率低;放在公債或其他資產,則存在變現風險。因此楊岳平預期,「未來國際間的討論焦點,就是如何在『安全』與『效率』之間找到平衡。」
台灣監管哲學:成熟領域防風險,新興領域留創新
那麼,台灣的監管策略是「風險防範」還是「引導創新」?
楊岳平認為兩者都有,但分領域不同:
- 風險防範面:
在《虛擬資產服務法》裡,對交易所、對穩定幣發行人,都有強烈的「消費者保護」考量。包括洗錢防制、詐騙防範,這些都是啟動監管的重要原因。
因為虛擬資產產業已經發展超過十年,市值上兆,不再是小規模的新創,而是成熟產業,自然需要風險控管。 - 引導創新面:
在一些還在萌芽中的應用,例如 Web3、RWA(現實資產代幣化)、虛擬資產借貸、衍生品、資產管理等,政策仍然保留觀望與鼓勵創新的態度。
這些領域還在試驗階段,不會馬上加強管制。
換句話說,對於成長到一定規模的,就必須有風險控管;還在萌芽階段的,則要給予創新的空間。這正是台灣目前的監管哲學。
中國「靜音」、香港「開放」:雙軌戰略的警示
從台灣來看鄰近地區的區域政策,中國在 8 月初祭出「穩定幣靜音令」,禁止國內宣傳與研究;香港卻同時正式實施《穩定幣條例》,吸引大量中資機構申請牌照。
楊岳平解讀,這完全符合中國的一貫模式,即對內嚴格控管,對外爭取影響力的「雙軌展略」。透過香港作為離岸中心,中國既能維持國內穩定,又能參與國際金融遊戲。
對台灣而言,我們當然不在同一個賽道上。台灣沒有要推「新台幣國際化」,更多考量還是「防禦」,避免外幣或境外穩定幣衝擊我們的金融秩序。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中國真的推動「人民幣穩定幣」國際化,這對台灣可能帶來更直接的挑戰。因為和美元不同,人民幣因為地緣政治與兩岸因素,可能對台灣帶來更直接的挑戰。
金融創新的新組合!下一個賽道:RWA+AI
展望未來,楊岳平認為下一波重點將是 穩定幣與 RWA、AI 的結合。
他指出,新一代交易制度可能不再依賴中心化帳本,而是以分散式帳本為基礎。在這樣的架構下,金融資產、不動產,甚至非金融資產,都可能被代幣化;而穩定幣則將成為最自然、最核心的支付工具。進一步結合 AI 強化智慧合約,則能讓自動化交易更高效、更智慧,推動全球金融邁向全新階段。
從美國《Genius Act》到中國「靜音」與香港「開放」的雙軌策略,國際穩定幣監管版圖正快速成形。楊岳平強調,台灣的挑戰不僅是如何跟上國際腳步,更是如何在守住貨幣主權的同時,於風險防範與引導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楊岳平強調,台灣或許不是這場競賽的最大玩家,但必須確保在新的金融秩序中佔有一席之地,避免被邊緣化。這將是台灣數位金融時代,最關鍵的國家戰略。
【本文作者張詠晴/幣特財經】
幣特財經2025全新Podcast節目《CryptoLady加蜜小姐想知道》上線!點按連結全平台收聽Podcast: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7jz5gxk000001vo7gbp41cr/platforms